解密美軍無人機:全球領先優勢明顯
【故障頻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760.htm盡管大規模使用無人機是未來作戰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近年來,伴隨美軍無人機行動日益頻繁,有關無人機故障的報道也逐漸增多。
《華盛頓郵報》今年1月20日援引美軍文件披露,美國空軍無人機去年重大事故數量創紀錄,共計20架墜毀或嚴重損壞,主要原因可能是無人機的發電機故障。其中,19起發生在美國境外,包括阿富汗、伊拉克、非洲之角地區、敘利亞和利比亞。其中一架“捕食者”去年3月遭敘利亞軍隊防空導彈擊落。
另外,陸軍也損失4架無人機,為類似“捕食者”的“灰鷹”式。3起事故發生在阿富汗,1起在伊拉克。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崢分析說,無人機是一種低成本作戰設備,出一些事故很正常。由于無人機多數在美國本土以外地區行動,一旦出事故容易引起外界察覺,因此會感覺無人機事故率較高。實際上,美國戰機在訓練時也經常發生事故。
【附帶損傷】
但相較于故障頻發,無人機更備受詬病的一點是,其造成的平民傷亡等附帶損傷往往被嚴重低估。美國白宮7月1日首次就海外反恐行動致平民死亡發布官方數據稱,在2009年至2015年間,美方在除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這3個活躍戰區以外地區的反恐空襲導致64至116名平民死亡。但國際輿論認為這一數據不真實,被美國政府大大“縮水”。
造成這一分歧的重要原因在于,在用無人機實施的“特征襲擊”中,美國對于平民和武裝人員的身份界定缺乏充分證據,僅憑借一些特定的、可能與恐怖活動有關的行為特征來判定打擊目標。襲擊致死人員的具體身份根本不在考慮之列。
在奧巴馬首個總統任期中,美國在巴基斯坦境內實施的約三分之二無人機襲擊都被貼上“特征襲擊”的標簽。
一名前美軍高級官員這樣“界定”:在一次襲擊中,“所有在目標區域的人都是武裝人員”,因為所有未表現出武裝人員特征的人都已離開。這就意味著,在這種情況下發動襲擊,不會有死傷者會被認定為平民。
前美國國際開發署顧問保羅·馮·席拉赫認為,極端分子經常藏身于人口密集地區,利用大量平民做掩護,這從根本上決定了附帶損傷無可避免。
“即便有高精度衛星等傳感器來為無人機或有人機收集清晰影像和實時數據,將通常不穿制服的武裝人員與無辜百姓干凈利索地區分開來也是不可能的,”馮·席拉赫告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軍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馬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情報準確度問題并非無人機性能問題,無人機與常規戰機在打擊精準度方面沒有區別,只是單從保護美方利益出發,無法保證對方不出現附帶損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