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啟動第三次轉型:“剔骨拆肉”式的變革
客戶提出需求之后,如同在淘寶上購物,在自己的電腦上看到電信運營商目前所能提供的網絡資源,并且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搭配,而一張工單不再需要人工層層審核,一旦生成便在系統中自行流傳,在上海調配內蒙古數據中心的資源,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網絡將變得可視、透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580.htm目前走在全球運營商前列的AT&T ,早在2013年便制定了一個龐大的網絡計劃——“Domain 2.0”。根據該計劃,2015年SDN新架構運用要超過5%的網絡服務,到2020年時,SDN化的網絡占比要達到75%,目前,SDN架構的網絡已經 占AT&T總體網絡的5.7%。
關鍵詞:NFV
解讀 “解套”的設備 “自愈”的網絡
多年以來,“電信級”是高可靠性、低誤差率代名詞,但隨之而來的是居高不下的成本,雙路市電、雙備份、雙冗余幾乎成為電信級設備和服務的標配。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此前便曾呼吁,傳統的觀念該打破時就要打破。
如果說SDN是讓網絡由軟件來控制,那么NFV意味著將網絡中的網元設備虛擬化,利用通用的IT設備(X86服務器)來替代原先封閉式、專用的網元設備,從 而實現統一的硬件架構+不同的業務邏輯軟件的開放式架構。另一方面仍然是通過軟硬件解耦,讓資源可以更靈活的應用,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彈性收縮,甚至自行 排障和愈合。這種結構可能更類似于當前互聯網公司的IT架構。
據方園介紹,AT&T目前也在嘗試用NFV改造網絡,通過在網絡邊緣 部署分布式數據中心,將數據功能逐漸遷移至離用戶最近的設備,各種固定移動共用功能可以合二為一,從而實現真正固定移動融合,并且大幅提升并發用戶的連接 數。舉個例子,目前一臺電信設備同時接入的寬帶用戶數量為12.8萬~25.6萬,這已經不是一個小數字,足以滿足現有用戶對上網的需求。但在即將到來的 物聯網時代,接入網絡的不再僅僅是人,更多的是物。根據貝爾實驗室的最新預測,物聯網連接設備將從2014年的16億增長到2020年的200億至460 億,現有的物理設備能力遠遠不夠,而NFV可以通過內存和CPU增加能力,提高用戶連接數,這正是服務器產品的強項。
中國其他電信運營商也已經開始了NFV的試點。2015年11月,中國移動利用NFV啟動了核心網云化試點。
不過,NFV并非毫無缺點,盡管可以采用增加容量、云化等技術手段來彌補非電信級設備在服務上的不足,但從一些指標上看,傳統的電信級要求可能會被適當放寬,比如網絡宕機后的切換時間,電信級的要求是50毫秒以下,而NFV目前的能力只能在秒級。
未來
網絡將進入機器智能階段
通過對網絡架構的智能化重構,根據中國電信的規劃,到2025年,中國電信將擁有一張網絡可視、資源可選、用戶自服務的智能網絡。
在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部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朱志軍看來,經過網絡勢能階段、人機協同階段,運營商網絡將進入第三階段——機器智能階段,網絡將 模擬生物向泛在智能化發展,能夠主動學習。到那時,面向通信管道內大量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數據服務將成為運營商的價值核心。
“造血”生態化——跳出電信圈 擁抱所有合作伙伴
改造網絡的最終目的,自然是讓自己的“造血功能”更加強大,能夠隨需而變,適應當前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而互聯網時代的需求,早已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上網和通話。
通信與計算的技術融合已經成為全球變化的核心,商業競爭不再是單獨業務線的競爭,而是一套生態體系的競爭。作為連接人與互聯網的“智能有機體”,中國電信正在跳出電信圈,在未來去中心化的新系統中,“造血”機能的想象空間無限。
目標
打造一個共享、 共贏的生態圈
所 謂打造業務生態,是指聚焦當前2+5經營重點,開放合作、融合創新,構建“一橫四縱”重點業務生態圈以及未來與大家合作的重點領域。其中2是指夯實 4G(5G)、光寬兩大基礎業務,打造“一橫”智能連接型業務生態圈,以云、網、端為核心,強化網絡生態合作;5則是依托天翼高清、翼支付、物聯網、云和 大數據、“互聯網+”等5項優勢應用以及流量、安全等核心能力,打造智慧家庭、物聯網、互聯網金融和新型ICT應用的“四縱”智能應用生態圈。
關鍵詞:800MHz
解讀 完善4G網絡 在5G前搶占更多移動市場
持續繁榮4G生態,是中國電信始終堅持的策略。在楊杰對業務生態化的解讀中,4G被稱之為構建“智能連接型業務生態圈”的兩大支柱之一。2016年開始,中 國電信啟動了幾項重大網絡升級,開展5G試驗,對800MHzLTE進行全網重耕,預計2017年上半年全網覆蓋,打造國內第一張低頻LTE網絡,使天翼 4G覆蓋達到1X水平,并在2017年實現VoLTE的全網覆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