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產業自主可控仍需“與狼共舞”
Windows藍屏事件、“棱鏡門”事件、win—dows xp停止提供服務、windows 8存在重大安全漏洞……近年來,關乎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的事件頻繁發生。面對人們依賴度越來越高的計算機,我們不禁要問:“它們真的安全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579.htm

2016年自主可控計算機大會現場展覽。
掌握核心技術、保障國家安全和做強信息產業常被當成一件事,國產品牌、自主可控產品、自主知識產權也被混為一談,這種概念的混淆已經造成政策上的搖擺不定。
“做強信息產業不能過分強調自主可控,做大做強信息產業、爭取占領較大市場,只能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現階段要求民口信息產品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我們只能在‘與狼共舞’的環境中逐步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率和質量。”7月21日,在由抗惡劣環境計算機專委會主辦的2016年自主可控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國杰如是說。
“一仆二主”的困擾
近幾年,國家在討論網絡信息安全和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時,經常會聽到以下目標:安全可控,安全可信;自主可控,技術上不受制于人;打破封鎖和壟斷,去IOE(消除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對數據庫系統的壟斷),實現國產化;構建新的生態產業,三分天下有其一;從跟蹤到領跑,做強信息產業;等等。
這些目標看似與國家“雙百年目標”總體一致,但實際上并未具體區分國家目標和市場目標。“從長遠看,國家安全取決于產業強大,在科技強則國家強之間,首先應實現產業強。但在產業還不強的條件下,如何實現安全可控,就有了認識的分歧,政策也搖擺不定。”李國杰說。
“十一五”期間,我國啟動“核高基”重大專項,自主可控的CPU和操作系統研制取得較大進展。但“十二五”以后,核高基計劃出現政策上的180度大轉彎,自主可控的CPU和操作系統研制也出現混亂局面。
在李國杰看來,政策上的搖擺正是由于認識上的混亂造成的。其主要表現在分不清國家安全需求和市場需求;混淆了實現安全可控和做強產業這兩個目標;對引進消化國外技術的艱巨性認識不足;對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判斷不了國內團隊自主創新的潛力。
與此同時,我國科研人員還長期受“一仆二主”問題的困擾。我國發展信息技術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從國家網信安全考慮,要保障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特別是國防工程,國家機要部門信息系統的安全可控;另一個是做強信息產業,爭取在市場上有較大的發言權。領導部門希望每個課題組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但實際上,實現這兩個目標的技術途徑和依靠力量并不相同,也難以同時實現。
“我國在作決策時,往往把掌握核心技術、保障國家安全和做強信息產業當成一件事,實際上這是有密切聯系的三件事,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信息安全領域有專門的理論與技術,掌握了CPU和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不等于就能構成安全可信的計算機系統。掌握了核心技術也不等于就一定能做強信息產業。”李國杰說。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也指出,我國在自主可控的內涵上仍缺乏共識,國產品牌、自主可控產品、自主知識產權三者常被混為一談,有的是因為不懂而誤用,有的是因為利益而冒用。三者的混淆已經成為我國決策、組織、管理、建設、評價自主可控網絡信息體系的一大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