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僅8% 自主品牌如何突圍?
生產企業與用戶雙補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3821.htm機器人“虛火旺盛”的背后,是政府對這一行業不斷增加的補助“添柴”。
從新松財報可以發現:2015年新松獲得政府補助1.26億,占總利潤的32%。另一家機器人上市公司埃斯頓的年報則顯示,2015年政府補助達到0.35億,占到總利潤的68.62%。去除政府補助影響后,埃斯頓去年的利潤負增長50.8%。
在中央層面,工信部從2011年開始補貼支持機器人產業,科技部的863計劃也有相應的補貼,發改委則側重對中小企業進行支持,包括專項債權、貸款貼息等方式。
而地方層面名目繁多的補貼更是層出不窮,左世全介紹,除科研外,現在更注重產業化的支持,大致包括項目補貼、生產補貼和銷售補貼。“比如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不少機器人企業都拿到好幾個項目,現在不少政府對機器人生產企業與用戶以1:1的比例給予支持,確保產品不僅能做出來還用起來。”
目前機器人的補貼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層面,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
其中,創新研發補貼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區,額度一般為幾十萬;智能制造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補貼額度為百萬規模,有的地區可達千萬,此外還有國家發改委主導的“首臺(套)”補貼政策等;市場補貼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額度一般為幾百萬。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姚之駒提醒,由于這些補貼政策,很多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進入了機器人領域,只是進行簡單的零件拼湊來套取補貼。
天津一位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其所在的園區,多家企業都在做同樣的產品,在回應是否能夠盈利時他只是哂笑,“確實不賺錢,但還有補貼嘛”。
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套補騙補現象大量存在,這位負責人稱,其園區中就有企業注冊了多家公司,然后蟄伏在多家產業園、孵化基地之中,從而獲取多倍補貼。
獲取補貼主要集中在有數量限制的首臺(套)產品補貼上,比如一個公司每年可申請5臺(套)補貼,但如果注冊成十家公司,則50臺(套)產品都可享受這項補貼。盡管首臺套政策也有檢測報告、評估等門檻,但由于技術復雜,不少地方政府并沒有辨識的能力。
甚至有些企業會購買小廠生產的無標牌機器進行貼牌銷售,或者進行簡單的改造(比如修改顏色和款式)來騙取政府補貼,而這些“國產自主研發”的裝備往往在拿到補助后就結束了其使命,并不會上市銷售。
在銷售環節,作為補貼發放的基礎,銷售額多是以企業自己提供的銷售發票來確定,通過發票作假等手段,企業很容易將其他業務銷售額開成機器人銷售額,從而套取補貼。
而在地方政府層面,不少地方本身也有虛報產值規模的沖動,加上一些地方在補貼政策制定前并未就市場容量、技術需要、企業資質等問題做深入的研究,在補貼發放環節缺乏統一驗證標準和實地檢測。
左世全認為,“領多份補貼”等問題的存在,主要是“撒胡椒面”的補貼方式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具體項目支持的準不準,與項目把關、專家評估、后期驗收和追蹤有關系,但企業數量太多,政府很難做到精準。”
不過包括他在內的多位專家都表示,在機器人領域,補貼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對機器人的需求很大;而與國外機器人巨頭占據中國大部分市場份額相對應的是,我們的機器人產業普遍散、小、弱。如果沒有政府對機器人產業的補貼,中國的機器人企業是很難從這些巨頭手中奪回市場的。
實際上,在補貼等扶持政策下,中國機器人產業鏈條也在逐漸形成,出現一批骨干企業,在各領域的中低端市場已形成一定競爭力。
近日公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仍將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工業轉型升級、中央基建投資、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產業化和推廣應用。
不過,左世全認為,未來機器人的補貼方式應當更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集中一些,效果會更好,對于技術、產業能力比較強的企業,政策上應該給予持續性的集中支持,打造中國機器人的龍頭企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