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北京廠量產28nm芯片 想進世界前三難度不小
繼高通驍龍410處理器在中芯國際上海廠成功量產后,近日,該公司再次宣布北京廠成功量產驍龍425,這標志著中芯國際在28nm技術上向前跨出了關鍵一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3145.htm筆者獲悉,驍龍425為Qualcomm旗下的28nm系列產品,是一款64位智能手機處理器,集成LTE連接、高性能圖形和影像處理、1080P高清顯示和一系列先進數據處理功能。它與驍龍410同樣采用28nm工藝,目前是中芯國際能夠量產的最高級別處理器。
目前高通最強處理器為驍龍820,但是從出貨量來看中低端高通芯片依然在市場上需求量驚人。從全球市場發展趨勢來看,在中低端市場上驍龍處理器代工正逐漸從TSMC轉向大陸。
高通于今年2月份推出的驍龍425處理器,主要用于取代驍龍410的地位。雖然相較于TSMC在制程上有差距,不過28nm是目前中芯國際的最好技術。
受制于技術以及產能等方面的瓶頸,中芯國際中芯國際雖然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但是在國際芯片行業地位一直處在第二陣營,高端處理器代工基本上被韓國、臺灣主導。
為此,中芯國際已經在今年上半年兩度調高2016年的資本支出預算,累計調高幅度接近60%,從2015年的15.7億美元提升至21億美元。這意味著2016年將是中芯國際歷史上投資額最大的一年。
據中芯國際方面披露,調高預算的目的之一會用于擴大產能;其二,投入充分資金,專注研發14納米制程邏輯晶片技術;另外,將加快設備研發、光罩業務以及智慧資產方面的收購。
此前,該公司曾發公告,擬通過向長電科技出售長電新科全部19.61%持股以及認購長電科技新股的方式,付出26億元的代價,成為長電科技的單一最大股東。
中芯國際希望通過種種努力,最終進入半導體廠商的“世界前三”。
Gartner的最新數據顯示,按照產值排名,營收達到265.66億美元的臺積電,在全球的市占率已達到54.3%,繼續占據世界第一的寶座;格羅方德因收購IBM芯片業務營收升至46.7億美元,市占率9.6%;營收45.6億美元的聯電則從2014年第二名被擠到第三名,市占率9.3%;三星、中芯國際分列第四、第五位,市場份額分別為6.28%和4.66%。
按照上述數據,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市場份額,目前中芯國際都僅僅相當于格羅方德和聯電的1/2左右,若想進入前三,難度系數著實不小。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表示,一家芯片代工廠重要工藝節點的及格線,是這個工藝平臺的銷售占比在總體銷售收入中達到20%以上,但中芯國際的目標是“2016年28納米工藝節點的銷售收入計劃占到總體銷售收入的5%-8%”,這表明“今年中芯國際主力工藝平臺還不是28納米,而是65/55納米”,中芯國際在工藝制程和產能上與全球領先水平相距太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