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 大部份工作將實現自動化
可以預見的是,進入到工業4.0時代之后,對于機器人的需求會逐步加大,高端制造業的發展以及目標,都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撐,這是一種技術的長期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對于市場發展的一種正常脈動掌控,如果國產機器人市場不能解決高端技術積累的過程和裂變,那么未來的市場結構或許還是外來者的天下,這一點不得不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2575.htm相關:工業機器人行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基礎薄弱
工業機器人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需要材料、機床、電子等行業的配套支撐。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指出,我國在相關零部件方面的產業基礎薄弱,工業機器人配套企業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質量、產品系列和批量化供給能力都與國際知名企業有較大的 差距。特別是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高精密減速器的差距尤為明顯,研發能力落后。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賴進口,進口成本已占總成本 的40%以上,嚴重削弱了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競爭優勢。
二、產業體系尚待完善
工業 機器人強國高度重視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技術標準和人才等產業體系。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通過建設機器人公共服務平臺將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化的工藝實現信息 共享、推廣應用,日本機器人協會也積極推廣日本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標準。同時,FANUC等國外工業機器人企業大都設立培訓中心,培養專業人才。我國早期的 機器人研發多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存在技術研發與市場應用脫節的現象。企業的科研也各自為政,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用戶之間缺少協同創新和信息共享 的平臺。在技術標準等方面缺少話語權,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不足。

三、規模化水平低
工業機器人行業存在“100臺起步、500臺持平、1000臺盈利”的說法,反映了規模化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尚未形成 規?;?、產業化的運營模式,年產500臺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比較少見,高端工業機器人仍依賴進口,國產工業機器人主要以中低檔產品為主。2013年,我國自 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仍以中低端的三軸、四軸為主,高端的六軸關節機器人占比不足6%。盡管我國早在國家863計劃就已開展了機器人技術的科研攻關,但是,由 于當時工業機器人的廣泛使用未現端倪,機器人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不高。機器人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的滯后以及應用企業較長的驗證周期導致我國自主品 牌的工業機器人缺乏影響力,推廣應用難度較大。
四、市場同質化競爭
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迅速增長的形勢下,大量企業和地方政府看好工業機器人市場,企業通過并購、合資、參股等方式進軍工業 機器人行業,地方政府也積極布局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區建設。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環節,通過采購國外工業機器人為下游用戶設計方案, 徘徊在高技術產業領域的低附加值環節。因此,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存在低端鎖定的風險。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的惡性競爭和“一哄而上”式的重復建設,使得國內 生產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利潤微薄,最終可能制約國產機器人向產業鏈高端升級的進程。
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對策建議
第一,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適應產業發展方向。目前來看,工業機器人企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以及工業機器人本體的生產環節,而對于技術研發的投入 所占比重嚴重不足,核心技術與日韓等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應加大企業的技術研發力度,重點研究開放式、模塊化的工業機器人系統結 構,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工業機器人控制器,以及針對汽車制造業,焊接行業等具體行業的工藝需求,在結合新型控制器技術和智能化作業技術方面進行研 究。
第二,依托院校聯盟資源,推動產品技術創新。高校和 科研機構具備較豐富的資源優勢,在轉化科技成果、產業發展、探索創新機制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知識創新的主體是高校與科研機構,技術創新的主體則是企業, 技術創新的關鍵是要解決好產、學、研結合的機制問題。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可以整合產、學、研三方面的關系,促進各種創新要素的有機融合,使之在新的起點 上、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地區知識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品的技術創新。
第三,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加大創新人才培 養。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企業需要不斷地積極探索經營機制和用人機制,鼓勵采用人 力資本、技術入股、期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吸引和穩定技術骨干、高級管理人員加入企業,力爭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企 業應支持工業機器人領域相關人才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加強和促進企業開展的相關技術培訓,加強校企合作,集中培養關鍵領域中的稀缺人才,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 人才。
第四,發展高端工業機器人,不斷推進人類和機器人的和諧分工發展。工業機器人改變了傳統的生產制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 和產品質量一致性,代替人或人的某些作用,尤其是在一些特殊作業環境下,甚至可以完成人無法操作的作業。需要研究節能節材機器人以及機器人綠色制造應用技 術,研究機器人與人類一起協同工作方法,以提升生產效率和生產柔性化,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廢棄物排放,解放人類繁重體力勞動和重復性工作。另外,發展機器 人產業,不僅不會造成大量人員失業,反而又會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機器人已經在全球直接創造就業崗位400萬——600萬個,間接創造就業崗位300萬—— 500萬個。雖然機器人可以代替部分人的工作,但卻永遠不會完全取代人類,不必擔心失業問題,因為是人類在創新和發展機器人,并且控制機器人為人類工作, 尤其是使人更多關注創新工作和創造能力,實現機器人和人的工作和諧分工和合作,將機器人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與人類創造力有機結合,助推幸福制造、綠色 制造和智能制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