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市場“高燒”難退 如何擠出“泡沫”?
近幾年國內推崇的“機器換人”概念,我們認為說法還比較片面。實際上機器人替代人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人做不了的,人做不好的和人不想做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2502.htm人做不了的工作一般是指在高危、真空、高污染等特殊環境下的作業或者搬運重物等人力達不到的工作;人做不好的工作主要指機器人的工作效率比人工效率高的工作;人不想做的工作一般指臟亂差環境下的工作或是重復性體力勞動。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還很初級,工業機器人的在線感知能力遠低于人,因此機器人擅長的事與人類擅長的事是不同的,機器人不是簡單地替代人工,而需要把人類從單純的重復勞動以及高危、高污染和高強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企業對機器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一是解決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與質量和速度有關系;另一些則跟安全、勞動強度有關系。有的工作機器人完成效果比較好,比如加工質量一致性問題、加工速度問題、讓生產變得更為柔性等,而像一些有毒有害氣體場合也不適合人去工作,需要機器人替代。不過,即便是使用機器人,也離不開人的操作、維護、保養。一般情況下,一臺機器人需要3到5名相關的操作維護和集成應用人才。機器人只是為生產帶來了便利,人機共融才是數字化生產的發展趨勢。

產業出路在何方
從產業的角度看,核心技術落后,國外廠商占據高端市場和價值鏈中的優勢環節,已是老生常談。突破關鍵技術,創新應用領域,做強國產品牌,這些論調多說無益,關鍵還是在于能否在產業過熱的大背景下埋頭做實事,能否在追趕國外廠商的過程中創新思路。
持續創新贏得市場認同
機器人產業前景十分廣闊,一方面因為現有市場的超高增速和潛在市場的巨大空間,另一方面還在于機器人產業自身分為不同階段,機器人產品分為不同形態。產業的不同階段可以貼合不同時期的生產方式,產品的不同形態可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對產業的發展具備足夠的耐心,同時要對技術和產品持續創新。目前,從機器人產品的控制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三種形態:
第一種是通過輸入有效指令讓機器人完成相應工作。目前國內機器人的廠家還在為打造這種形態的成熟產品而努力,包括對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機器人控制軟件、應用軟件的開發,這些都是為制造出領先的工業機器人機械臂產品必須做好的功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