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市場“高燒”難退 如何擠出“泡沫”?
在全國大炒機器人概念的同時,地方政府針對機器人產業制定的“盲目”的招商政策更是屢見不鮮,有的給地有的給錢,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盤活當地機器人市場,吸引機器人企業入駐,已經提出每臺機器人補貼8萬元的具體措施。政府的補貼讓許多奔著補貼來的企業進入到機器人行業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2502.htm2014年年底,國務院發布62號文《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意在建設統一有序的投資環境,不允許地方政府用土地稅收等補貼方式盲目進行招商,其目的就是要弱化政府力量,增強市場自由選擇的作用,讓市場決定企業的投資、入駐或撤離。
從機器人產業發展看,地方政府通過直接出資幫助企業購買機器人,表面上是激發了企業使用機器人的需求,盤活了機器人市場,但從深層次來看,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并未提供有效幫助,甚至會擾亂國內機器人市場。在產融結合方面,政府可以嘗試協助建立發展基金或融資平臺,由市場做主導,幫助小微企業推動機器人系統的研發和應用。

如何去“泡沫化”
國內機器人產業的泡沫化一方面表現在業界人士的過熱情緒,另一方面也表現在國內機器人制造商在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從技術角度看,核心零部件是機器人最關鍵的技術,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占機器人總成本的六成以上。長期以來,中國機器人本體企業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
目前,國內已基本掌握控制器的硬件開發技術,功能基本滿足工業機器人的控制需求,但在控制軸數、快速性、穩定性等方面與國際品牌還存在差距;國內高精度交流伺服電機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廠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能力,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機器人領域的伺服電機應用尚處于試用階段,預計到2016年,國內伺服電機產品可以應用于中低端機器人;國內減速機在額定扭矩和傳動效率等方面與國外產品差距較小,但在扭轉剛度、傳動精度等穩定性和精度指標方面差距很大,此外,由于在材料和工藝水平上存在差距,在耐疲勞強度方面也與國外產品相差甚遠,預計還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技術突破和完善。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國內的機器人企業大都集中在系統集成環節,這個環節對技術的要求不高,同時利潤也很小。國內機器人產業對于核心技術較缺乏,這一點限制了國內企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國內整個產業的發展。從行業應用的角度看,2014年工業機器人還是以汽車行業為主,購買量接近45%;電子產品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業購買量分別占18%和15%;電子設備制造占20%。在國內汽車制造、焊接等機器人高端主流應用領域,市場基本被外資機器人占據,占比超過90%。國產機器人則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應用在臟亂差、危險性高和枯燥的重復性勞動中,屬于低端行業的高端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