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強調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服務創新是開拓我國工業企業持續發展的利潤源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818.htm現代服務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焦點。服務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71%,中等收入國家達到61%,低收入國家達到4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服務業產值占GDP中的份額也由1978年的24%左右上升到42%左右,服務業就業人數所占比例從1998年的26.7%提高到33.2%。然而,與發達國家乃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差距較大,這與我國服務創新能力不足有著很大的關系。
服務創新主要是指在服務過程中應用新思想和新技術來改善和變革現有的服務流程和服務產品,提高現有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擴大服務范圍,更新服務內容,增加新的服務項目,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最終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
從經濟角度看,服務創新是指通過非物質制造手段所進行的增加有形或無形“產品”之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從技術角度看,服務創新是以滿足人類需求為目的的軟技術的創新活動。從社會角度看,服務創新是創造和開發人類自身價值,提高和完善生存質量,改善社會生態環境的活動。從方法論角度看,服務創新是指開發一切有利于創造附加價值的新方法、新途徑的活動。
服務創新主要有如下特點:
用戶需求及社會責任是服務創新的主要驅動力;
服務創新往往需要用戶的參與;
服務創新以組織創新為基礎;
服務創新比較靈活,與產品相比更難控制和把握;
服務創新中包括一定的技術創新,更多的是以技術為支撐的組織、結構、管理、流程、界面、功能等非技術性創新。
在工業經濟時代,我們注重工業創新的研究,明確工業創新是提高制造業績效的重要途徑。那么,在經濟服務化時代,我們推斷服務創新也必將而且正在成為決定經濟績效的主要因素。
在新世紀的經濟環境下,服務經濟因為其自身特點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顯現了它強大的生命力,為制造企業帶來持續穩定的利潤收入,很多大型制造企業中,服務經濟環節已經成為了收入的中流砥柱。尤其在面臨經濟危機等一些經濟不穩定因素的時候,服務在制造業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因此可以看出,如今的服務業,特別是制造業中的服務業已經從幕后走到了前臺。
順應時代潮流,許多大型制造企業為保持和提高競爭力,通過進入或兼并服務業等各種辦法來整合原有的業務,發展自己的服務業,或者轉變公司的發展戰略,明確把提供服務作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GE已進入金融業為其客戶提供貸款,并明確提出要實行由制造業公司轉變為服務業公司的戰略調整,將原有制造業務進行轉移或外包;HP通過兼并服務型企業為客戶提供從硬件到軟件、從銷售到咨詢的全套服務;IBM已經成功地由制造型企業轉型為服務型企業。

在成功轉型的案例中,可以總結出服務型制造價值創造框架,從服務型制造價值網絡分析入手,識別企業核心價值與顧客感知價值;從服務價值共創的角度,實現服務價值鏈重構,指導服務業務流程優化;通過利益相關者間的服務價值博弈,結合服務特征,實現服務收益管理,并形成產品服務系統的定價模型。
對于中國的工業企業,經過改革開發30多年的努力發展和積淀,已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大而不強”的特征仍然十分明顯,依賴人力資源節約成本的優勢也越來越受到威脅,而且長期發展與利潤鏈的最底端迫使國內工業企業生存發展難度越來越大,原因之一就是服務業的支撐功能沒有發揮出來,服務業對工業的“改造”功能和價值創造功能沒有顯現出來。不斷進行服務創新,并且向服務型制造業轉變對于國內制造業來說迫在眉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