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強調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在早期,制造企業從事的服務性質活動主要包括產品的安裝、調試、維修和使用人員的培訓。隨著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一些用戶需要制造企業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服務;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制造企業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成為可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818.htm
復雜產品,延伸服務鏈條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服務型制造能力成為決定制造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以及利潤主要來源,許多傳統的制造企業將業務重心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移,全球制造業發展正呈現出制造業服務化,即以生產過程為主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趨勢。

所謂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共生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制造企業通過創新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延伸服務鏈條,提供“生產+服務”的完整組合,實現競爭力的提高和價值增值。
隨著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制造業的價值分布從制造環節向服務環節轉移,產品開發、改進、銷售、維護、回收等服務性活動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即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制造服務業產值占整個服務業產值的70%。在世界500強企業中,56%的企業從事服務業。在制造服務化程度最高的美國,制造與服務融合型企業占制造企業總數的58%。美國通用電氣“技術+管理+服務”模式創造的產值已經占到企業總產值的2/3以上,而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則已完全轉型為全球信息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根據德勤公司201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在其調查的全球80家跨國制造業企業中,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為26%,服務凈利潤貢獻率平均值則達到46%,尤其在航空和國防、汽車制造、工業自動化、通信設備制造、生命科學和醫藥設備等領域,服務正在成為制造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蘋果公司不直接生產手機,但憑借核心技術與工藝設計以及品牌運營,獲得手機硬件價值的一半以上,這還不包括通過對手機操作系統、軟件商店的控制所獲得的巨額利潤。
產品復雜程度提高是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工業產品科技含量提高和技術升級加快,用戶越發難以掌握產品操作和維護的能力,對專業化服務的需求越發強烈,這就需要制造企業提供更大范圍“產品+服務”的組合。制造服務化就是在實物產品的基礎上衍生出越來越多的附加服務,通過延伸服務體系創新增值服務方式。鑒于客戶對增值服務需求的增加,發達國家制造業不斷加快服務化發展。例如,利用在線監測技術提供故障診斷、遠程維修等服務,或者提供總集成和總承包等系統解決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