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界動態 > 德美制造業力挽狂瀾?機器人強攻“未來工廠”

        德美制造業力挽狂瀾?機器人強攻“未來工廠”

        作者: 時間:2016-05-23 來源:搜狐網 收藏
        編者按: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歐美各國紛紛回歸制造業。在這一股浪潮中,發展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美國重振制造業和德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途徑之一。

          “我究竟是什么?”在講述2035年與人類關系的電影《智能叛變》(I,Robot)中,被警察抓捕的Sonny一臉茫然地問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481.htm

          Sonny的疑問也是現實世界中人類所思考和研究的議題之一。當上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正式推出第一臺外形具備人類輪廓的工業用時,機器人的定位更多是“機器”。不過,隨著人工智能在近十多年來的迅猛發展,機器人已經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社會成員。

          對于工業機器人的總數占世界前三位的美國和德國來說,機器人是他們發展經濟的“先進伙伴”。

          對于著力推進產業升級以及布局未來產業的中國來說,美國與德國的經驗值得借鑒。

         德國:以“有形的手”引導“無形的手”

          正當中國還在摸索機器人發展之模式時,大洋彼岸的德國已經開始進入“工業4.0計劃”,以工業機器人推動生產制造向靈活化和個性化方向轉型。



          2012年,德國推行了以“智能工廠”為重心的“工業4.0計劃”注:在德國,工業革命被認定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18世紀末開始的機械化、始于1913年的流水線生產、始于1974年的自動化以及2012年開始推行的智能工廠)。依此計劃,通過智能人機交互傳感器,人類可借助物聯網對下一代工業機器人進行遠程管理。這種機器人還將具備生產間隙的“網絡喚醒模式”,以解決使用中的高能耗問題,促進制造業的綠色升級。

          務實和嚴謹是德國人天然的DNA,因此在發展工業機器人時他們也始終奉行技術應用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原則。例如,德國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便開始推行一項名為“改善勞動條件計劃”的政策,強制規定部分有危險、有毒、有害的工作崗位必須以機器人來代替人工,以行政手段將機器人的應用真正推向市場。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聯邦德國的經濟始終保持在年均4.5%左右的適度增長,穩定性高于美國等工業國家;通貨膨脹率則穩穩地控制在3.7%左右,低于其他主要工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工業機器人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土壤。

          1985年,德國政府提出了要向高級的、帶感覺的智能機器人領域進軍的計劃。

          其后,機器人開始進入德國的各個產業。除了應用于汽車、電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外,工業機器人還廣泛裝備于傳統產業。在德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機器人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并提高了產品質量。

          據德國《圖片報》報道,2012年,德國工業界每萬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73臺,相當于法國的兩倍多,是英國的4倍多。而國際機器人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機器人在德國的銷量比2012年提高了4%,超過了1.8萬個。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機器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富裕县| 康保县| 安岳县| 甘洛县| 上虞市| 临江市| 桐城市| 增城市| 虹口区| 昂仁县| 陵水| 松江区| 肥城市| 海门市| 呼伦贝尔市| 罗甸县| 韩城市| 永川市| 安顺市| 禹州市| 婺源县| 阜宁县| 游戏| 邛崃市| 黔东| 泰安市| 贺兰县| 辽源市| 思南县| 措美县| 土默特右旗| 永清县| 兰西县| 梅州市| 开平市| 辰溪县| 崇阳县| 岑溪市| 德州市|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