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白皮書5.0》解讀
七海資本管理合伙人許良杰稱,2014年,中國總共有200多家做VR頭盔的公司。2015年,頭盔公司僅剩下60多家,估計還會再死掉一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744.htm在硬件設備之外,爭奪很快進入了線下VR體驗館。
2014年10月,眼界科技在深圳開設第一家體驗館時,合伙人傅李程回憶,前來的客人熱情高漲,僅靠著一臺設備,單次20元的體驗收費,開業第一個月收入就達到了6.6萬元。
短短一年多以后,VR體驗館幾乎開始遍地開花。傅李程說,對于小生意人而言,這是一種容易復制的商業模式,但在搶占市場和賺快錢的心理之下,難免變得浮躁。
弊端很快顯現,技術、設備的參差不齊,內容資源、效果以及更新速度的制約,導致體驗館的模式也出現了式微的苗頭。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在VR的大眾普及階段,一旦客戶無法獲得良好的體驗,扼殺的將會是整個行業的發展基礎。
今年或陸續出臺標準
日前,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指出,在當前的競爭形勢之下,虛擬現實行業既要抓住發展機遇,又要避免一哄而上。
《白皮書》提出,通過設備標準要求,排除市場上概念混淆和低質量的產品,保障消費者的起碼體驗,促進產品的合理競爭。
作為新經濟的代表,VR同時還是各國之間爭搶的高地。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曾指出,虛擬現實將成為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之后,計算平臺的又一大事件。
然而,中國無論是高性能的傳感器、底層開發技術,還是在圖像拼接、播放器等領域,都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
深圳橙子科技CEO涂慶博指出,中國在發展VR產業時,不應只停留在“拿來主義”,并且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使其愈發低端。應該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技術和內容制作的追趕,避免在未來的VR生態布局中處在產業鏈末端。
當前的一個制約在于,無論軟件還是硬件,中國都尚未建立統一的標準。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各類虛擬現實設備之間還無法實現通用,導致難以形成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徐強指出,這導致了每一家都在做自己的生態鏈,搭建自己的平臺,實際上造成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同時也導致內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刁石京認為,推動VR產業當務之急一是要加強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二是加強技術創新,爭取未來的發展主動權;三是要完善產業鏈布局,建立技術標準體系。
作為《白皮書》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電子設備與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華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研究院正在做相關調研,今年之內,預計將會陸續出臺包括內容制作、終端顯示、軟件平臺開發等在內的相關標準。
“目前大眾甚至部分廠家對VR的認知都不夠清晰,建立標準既在于形成規范,同時也發揮互聯互通的作用,讓不同的企業之間形成合力。”劉華益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