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白皮書5.0》解讀
4月14日,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全文發布《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白皮書5.0》(以下稱《白皮書》),呼吁盡快啟動虛擬現實標準化工作研究,建立標準體系,規范行業發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744.htm《白皮書》引用的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虛擬現實行業市場規模為15.4億元,預計2016年將達到56.6億元,2020年國內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50億元。
從各大城市舉辦各種虛擬現實(VR)峰會、論壇、線上線下交流的頻次來看,就可以知道這個行業在當前有多么火爆。
在中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包括樂視、暴風科技、康得新等在內的約40余家A股上市公司均涉足VR產業;華誼兄弟、鳳凰傳媒等數家企業則通過財務投資進入。
《白皮書》指出,虛擬現實正處于產業爆發的前夕,即將進入持續高速發展的窗口期。未來的半年到一年內,虛擬現實消費市場將迅速爆發,技術體系和產業格局也將初步形成,我國虛擬現實產業若不盡快布局,將再次陷入落后和追趕國外的局面。
為此,《白皮書》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是提前謀劃布局做好頂層設計,加快制定產業發展路線圖,建立和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其次是推進產業化和行業應用,通過財政專項支持虛擬現實技術產業化,支持虛擬現實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加強重點領域應用示范;最后是加強文化和品牌建設。
其中,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代表了眾多相關企業的呼聲。
國內市場跟風賺快錢
2014年3月,Facebook豪賭虛擬現實,出價20億美元收購業界領頭羊Oculus VR,被業界視作引爆VR熱潮的開端。
熱潮很快蔓延至國內,最初的切入點正是虛擬現實終端設備。資本的追捧效應,以及看似不高的技術門檻吸引從業者蜂擁而至。
作為各路資本的必爭之地,VR無疑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期。但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位從業者及投資人士均表示,行業已經出現了“虛火”,坊間甚至不乏“快倒閉的創業小團隊轉型VR就能獲得風投”的戲言。
一方面,資本助推了VR概念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投機之風。從2014年火爆的頭盔顯示市場,到今天風靡的線下體驗店,技術門檻的降低,相關行業標準的缺乏,大量從業者和資本涌入VR藍海的背后,整個產業實際上正處在低端而又充斥著資源浪費的競爭狀態。
北京黑晶科技CEO徐強表示,太多“虛火”的一個好處是,能把資源和人才聚集起來;但壞處在于進入者良莠不齊,某種程度上會透支這個行業的生命力。
業內人士指出,低價競爭之下,國內的眼鏡盒子、頭盔,大多并未真正解決諸如眩暈等用戶體驗問題。
《白皮書》亦指出,很多產品在存在明顯瑕疵的情況下就急于發布。在大廠都在炒作概念的環境下,很難指望小廠能踏踏實實做研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