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企業誰能笑到最后?
安川通商機器人事業部的馮斌說,安川與中國企業是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安川做機器人本體,中國企業熟悉各行各業、適合做系統集成商,大家在競合中共同培育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2/286708.htm中國企業艱難突圍
今年,國內機器人市場增長將放緩,而跨國巨頭本土化又步步緊逼、價格不斷下降,本土機器人企業只能在細分市場中尋找突圍的路徑。2016年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需求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制造業依舊不容樂觀,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產能進一步被出清;二是2013~2015年引進的機器人尚未及時消化。
從細分市場突破,是一條可行的路徑。如,巨輪智能從輪胎模具領域,轉戰輪胎行業的自動化,并取得初步成果。2013年,巨輪機器人事業部成立。“我們的發展思路,是通過我們的優勢行業帶動機器人發展,再帶動關鍵零部件發展。”巨輪廣州智能技術研究院的負責人介紹說,他們為一家杭州輪胎工廠做了自動化方案,幫助他們實現了工藝自動化。
“汽車行業利用機器人很成熟了,但是汽車零配件行業的自動化才剛開始,像香港一家汽配公司在全球40多個工廠都要自動化。”這位負責人認為,國產機器人的出路,就是找好自己的細分市場;同時堅持技術創新、產業鏈創新,形成差異化優勢。
做減速器的綠的諧波公司,是另一個例子。它目前已在國產機器人的減速器市場中,占據半壁江山。綠的諧波副總經理李謙的“突圍”體會是,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否則賺取的利潤有限;好的性價比是競爭的前提,用數字化工廠來提升產品性價比,目標是80%的部件由機器人裝配;優質的服務是爭取客戶的根本。
2015年工業機器人本體需求規模達到109億元,同比增長16%,比2014年接近50%的增速放緩。而在去年國內109億元的機器人市場中,國外機器人的份額高達85%,產值達到92.5億元;國產機器人的份額僅為15%,產值約為16.4億元,盡管這已比2014年11%的份額高。
國家863專家孫立寧預測,“未來五到八年,中國一定會出現跟國際巨頭媲美的跨國機器人巨頭,新松、埃夫特等企業已在崛起。隨著核心部件的突破,中國一定會有這樣的企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