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研發實驗啟動 力爭2020年實現商用
哪些技術能在中國落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069.htm5G關鍵技術已經從概念的研究進入到標準制定階段,而早在2015年3月,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曾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業內還在對5G進行定義,這些力量還在較量,可能要到2018年才能正式確立5G標準。
“雖然全球已在5G需求與愿景方面取得較高的共識,技術路線也已經明確了幾個主要的方向,但是整體來看,業內在5G的諸多領域還存在不同的見解,5G關鍵技術還需要在標準統一之后才能夠真正得到實現。”賽迪顧問通信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若飛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指出。
在各種5G技術的較量中,哪些類型技術能夠最終走出試驗在中國落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5G演進存在三條路線:蜂窩網演進、無線局域網和可能的革命性技術路線。
為滿足5G需求,需要從無線傳輸技術、無線組網技術以及網絡架構等層面實現創新。
艾渤認為,中國自己提出的組網技術,如C-RAN;多址技術,如SCMA、PDMA、MUSA等就可以落地。
而在無線傳輸技術層面,不少專家看好大規模天線陣列、超密集組網、非正交傳輸、全雙工等,認為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5G的重要技術方向。
“從我國情況來看,蜂窩網演進的5G技術很有可能最終走出來并在中國落地。首先,LTE已經是事實上的國內統一的4G標準,隨著更多的先進技術融入到LTE技術標準中,給蜂窩移動通信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楊若飛說。
在國家以及各大通信企業、運營商的大力推動下,5G開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一些原創性研究成果。艾渤強調:“所以會在5G國際標準的爭取上大有作為。”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華為已經在成都建設5G外場測試局點。展訊則預計在2017年做出5G終端原型平臺,在2018年推出5G測試芯片,到2019年發布預商用芯片。
大唐電信集團則在給《中國科學報》記者提供的消息中指出,其已在5G的標志性技術中取得重要的技術突破。2016年1月9日,即“5G技術研發試驗”啟動會召開兩天后,大唐電信集團馬上與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了5G/LTE-V技術研討會。
還有哪些待解難題
2015年5月,《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采訪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IET主席威廉·韋伯時,他表示就算花了大力氣能夠達到5G“風一般的速度”,還有手機處理器、手機電池、射頻頻譜與無線接入技術、電信運營商及成本問題擺在眼前。
在2020年啟動5G商用前,這些問題能夠解決嗎?
艾渤提出,根據摩爾定律,在2020年,手機處理器的速率應該會有若干倍增長,手機處理器應該不會制約5G業務在手機上的應用。
他擔心的是手機電池容量,隨著應用業務的增多,這個問題會更加突出。
“無線充電以及生物電等技術的發展、充電技術的更新也許會給手機在充電方面帶來更多的選擇,但總體上5G網絡依然會受到手機電池容量的制約。”艾渤說。
他還指出,5G網絡“風一般的速度”以更高的帶寬為基礎,而不是成百倍地提高頻譜效率,就5G的關鍵性能指標來看,其頻譜效率也只是4G的5倍。
但是實際情況是,目前,全球6G以下的頻譜已經非常擁擠,為電信運營商分配更多的6G以下頻譜來部署5G系統很難實現。而使用更高的頻段,諸如毫米波頻段去大規模部署5G系統也是不現實的。這將導致現有的網絡基礎設施無法共用,毫米波更小的覆蓋范圍導致需要部署更多的基站單元,網絡建設成本會非常高。因此,高頻段比如毫米波、太赫茲等無線覆蓋更多的應該是應用在特殊場合、熱點地區的覆蓋。
艾渤認為,5G技術在2020年可能還是以提供特殊場景的應用解決方案為主。同時,當前運營商還在完善室內用戶的LTE覆蓋,逐漸收回網絡投資成本,考慮到5G標準的制訂、5G建網的成本等因素,短時間內不太可能進行5G大規模建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