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芯片中密碼算法的多IP核集成方法
在系統對某一IP核功能進行調用時,密碼算法IP核重構模塊按如下步驟進行操作:a.根據系統的輸入地址與讀/寫使能,將輸入的待處理數據存儲于 dual_ramx中;b.IP橋譯碼IP選擇參數,重構選定IP核控制指令為輸入的IP控制指令,dual_ramx為選定IP核數據處理區.c.選定 IP核將duaLramx中數據讀入IP核內部,根據IP控制指令,完成數據處理;d.選定IP核將已處理數據輸出到dual_ramx中,置相應狀態完成信號為有效.e.系統判斷狀態信號有效,通過dual_ramx將處理完成數據讀出,完成IP功能調用。
與本文第一部分中方法二相比較,IP橋接技術增加了IP_bridge對選定IP核重構數據處理區與控制指令這一過程。該設計可以實現不同IP核與 dual_ramx的動態重構,通過引入IP橋,對IP核調用指令進行解釋,進而配置被調用IP核的地址、數據、指令與時鐘等各種接口信號,完成系統對 IP核的功能調用。不同IP核與同一數據處理區的動態可重構可以有效節省片內存儲資源,提高存儲區利用效率。
采用IP橋接技術實現密碼算法多IP核集成,不僅可能節省系統資源消耗,在密碼服務提供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密碼服務通常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在提供密碼服務時,由于減少了在不同IP專用數據處理區之間的數據轉移操作,因而可以有效提高系統對數據的處理效率。例如,在完成一次簽名服務時,一般先對簽名數據進行雜湊值運算,再調用公鑰密碼算法對雜湊結果進行簽名,完成對簽名數據的簽名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將簽名服務作為一個完整的基本服務功能進行調用,系統將簽名數據寫入dual_ramx后,僅需完成對IP選擇參數的配置與完成信號的判斷操作,便可實現數據簽名,極大地簡化了系統在向外提供密碼服務時的軟件控制過程,提高了服務的完成效率。相比較于方法二,所要完成的密碼服務越復雜,這一優勢越明顯。
2.2 IP橋接技術具體實現
以2.1中IP橋接技術設計原理為指導,本文在一個8位SoC系統上實現了TDES、SHA1、RSA三個IP核的系統集成設計。為簡化 IP_bridge設計,三個IP核的數據位寬均統一為32位,執行頻率統一為50 MHz。圖1為密碼算法IP核重構區RTL圖。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91926.htm
如圖1所示,密碼算法IP核重構區由TDES、SHA1、RSA三個IP核與IP_bridge、asis_ramx共同構成,根據輸入的控制參數,完成同一雙端口存儲區與不同IP核之間的動態重構。其輸入輸出如表1所列。
以調用SHA1為例,系統完成對數據塊雜湊值計算的操作步驟為:
①MCU執行指令
MOV FUNCCHOOSE,#05H
選擇當前調用IP核為SHA1。
②將一個16字節待處理數據塊輸入雙端口存儲區asis_ramx中,此時輸入數據長度必須為16字節。
③執行指令
MOV INSTUCT,#80H
MOV INSTRUCT,#01H
前一條指令將SHA1進行復位,后一條指令使能SHA1,將待處理數據讀入IP核內部寄存器,進而對其進行SHA1運算處理。
④對FUNCSTATE最低位進行判斷,為1時輸入下一個16字節數據塊,執行指令
MOV INSTRUCT,#01H
復位SHA1完成信號,繼續進行SHA1運算處理。
⑤最后一個16字節數據塊輸入,執行指令
MOV INSTRUCT,#01H
判斷FUNCSTATE最低位,為1時讀出雙端口存儲區中處理完成數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