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ART的智能卡接口IP核設計
2.4 智能卡接口IP核的實現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介紹狀態轉換和指令的實現方法。
用變量state表示當前的狀態,有效值為0~5,其他值均為無效狀態,在無效狀態下將直接跳轉到空閑狀態。狀態與state的對應關系如表2所列。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89738.htm
本文所使用的收發緩沖模塊為SCFIFO,所有下發指令都先寫入到發送FIFO,所有接收的數據都進入到接收FIFO。
表1中,4種指令長度都大于4,為實現復位操作,定義復位指令長度為1。實現時,為便于判斷指令,在指令之前先將指令長度寫到發送FIFO中。定義復位操作指令為01 01,其他操作指令為LEN(指令長度)+CMD(指令本身)。IP核先取出指令長度,當FIFO數據達到該長度時表示一個完整的指令已經下發,這時才可對智能卡進行操作。
3 仿真與實際測試
3.1 Modelsim仿真分析
為驗證智能卡接口IP核的正確性,在Modelsim ASE6.6d上進行了仿真分析。仿真時,測試程序模擬CPU向IP核發送指令,同時模擬智能卡給IP核回復數據。
3.1.1 復位操作仿真
測試程序模塊CPU向發送緩沖區寫復位指令01 01,再模擬智能卡回復3b 7d 94 00 00 57 44 37 51 90 86 93 85 3e 97 06 2e 24(數據來源于實際PSAM卡)。圖6是復位操作的Modelsim仿真圖。
圖6中,收到01 01指令后,IP核清空發送緩沖(tx_bur_clr=1),使IC卡復位(ic_reset=0),并跳轉到復位狀態(state=5)。由圖中可以看出,IP核接收到2字節后計算出回復的總長度為18,狀態變為接收定長數據狀態(state=4)。當接收到的數據個數達到設定長度時(rx_buf_len =18),向CPU申請中斷(irq=1),同時回到空閑狀態(state=0)。
由仿真看出,復位操作時序正確。
3.1.2 取隨機數操作仿真
測試程序模擬CPU向發送緩沖區寫取隨機數指令05 00 84 00 OO 08,再模擬智能卡回復84 11 22 33 44 5566 77 88 90 00(8字節隨機數任意填寫)。圖7是取隨機數操作的Modelsim仿真圖。
圖7中,取隨機數指令下發后,IP核將數據線切換為發送(t_r_sel=0),發送指令并跳轉到接收1字節狀態(state=1)。當第1個字節等于INS(84)且LC=0時,清空接收緩沖區中的過程響應(rx_bur_elr=1),設置接收長度為10(rx_const_len=0a),跳轉到接收定長數據狀態(state= 4)。當接收到10個數據(rx_bur_len=00a)后跳轉到空閑狀態,同時向CPU申請中斷(irq=1)。
由仿真看出,取隨機數據操作時序正確。
3.2 實際測試
對本文設計的IP核進行了實際測試。采用Ahera公司的Nios Il CPU作為控制器,EP3C40F48417N為FPGA芯片,用10張PSAM卡作為測試的IC卡,CPU時鐘為88.473 6 MHz,PSAM時鐘為5.529 6 MHz。
測試操作過程為:
①返回根目錄3f00;
②取PSAM卡序列號;
③進入文件目錄df01;
④初始化加密認證;
⑤取認證碼;
⑥取隨機數。
6個操作為1輪,每秒對10張PSAM卡進行一輪測試。共測了201 803輪,耗時20 908 s,平均每秒9.65輪,所有操作全部成功。
由此驗證,該IP核設計正確,運行穩定。
結語
本文分析了UART核與智能卡接口的結構,對T=0時的操作進行歸納,設計出基于UART的智能卡接口IP核。由于不需要重新設計UART的接收、發送以及相關寄存器等功能,使開發周期縮短了至少一半。將該IP核用在多卡系統中,能大量減輕CPU的負擔,提高CPU的效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