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 敢問路在何方
應聘與招聘,“擋不住的冰爽感覺”? |
記者:前幾天,廣東省首次公布了大學專業就業率,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甚至這個就業率有可能成為評價辦學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請問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就業率問題呢?
林卓:這個就業率實際上在去年已經向學校內部公布了,今年才向社會公布。它在某種程度上充分給予廣大教育消費者一個知情權。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消費,應該受到社會的監督,接受市場的調節。公布就業率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學校根據市場調整專業。浙江大學就規定就業率在60%以下的專業必須淘汰,我覺得這樣挺好的。現在各大學由于自身特點不一,對就業率所包含的指標看法不一,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各項指標的不斷完善,就業率的公布將來應該成為一個機制、一個指揮棒。
董小麟:我覺得“就業率”這個指標并不是十分科學的,因為它并沒有十分客觀地去衡量、界定一個學校的就業情況。我認為這里有三點問題,一是這個“指標”本身還不完善,像一些學校的畢業生,他們是自己創業的,那這些學生就沒有歸入就業生一類,而且這些學生有很多都是優秀生。二是人們對這個就業率的理解還不夠,就業不僅僅是找到一份工作這么簡單的。三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專業不同、同一專業中知識結構又不同,所以學生就業根本就很難比。
謝恬:這是一個新生事物,應該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如果說以它作為評價學校辦學質量高低的一個標準,我認為目前還不準確,因為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不能從就業率的高低看,就業率包含的內容很廣,而且這個數據也不是由中介機構統計的,在操作上還欠一點。但它也有利處,她強調了學校不僅要對學生的教育、管理負責,還要考慮學生受教育后的出路問題。
鼓起勇氣一次次面對考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