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大學生就業四大問題
——
畢業生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在前進的過程中也要受到很大阻力,面對繁雜多變、眼花繚亂的社會,面對著強手如林的職場,面對著殘酷嚴峻的就業競爭。面對著這重重阻力,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和壓力。要想獲得擇業的成功,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沒有良好的競技狀態是不行的。做好擇業的心理準備,排除心理干擾,應著重克服以下幾方面的心理障礙。
問題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導致的巨大落差
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在擇業中具備種種優勢:學習成績優秀、政治條件好、學校牌子亮、專業需求旺、求職門路廣,因而盲目自信,擇業胃口吊得很高,挑來挑去挑花眼,心里容易產生得意、焦慮、傲慢、浮躁等情緒,在面試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屬的模樣。殊不知,對于急功近利、洋洋得意的人,考官往往很反感。結果往往自己的優勢是用人單位所不需要的,而用人單位需要的工作經驗等要求又不具備,到頭來往往會由于對自己優勢估計過高,對自己的劣勢估計不足而在擇業中受挫。從而大有生不逢時的感覺,心態一落千丈,自己認為名校名系,從小到大都是天之驕子,低就了還不如去死。
案例1:要想做大牌,首先做小卒
李新是一個本科生,大學里學的是令人羨慕的國際貿易,曾夢想做個走遍世界的大牌商人,畢業后認為到北京更有發展,更能“與世界接軌”,于是,放棄了父母為其找好的工作,與同學結伴來到北京。北京的工作機會果然多極了,但找工作的人也是多不勝數。剛開始,李新和同學比賽要找到一個更接近理想的單位,一個多月過去了,簡歷投出20多份,有回音的只有兩份,面試后又無音信。面對著強手如林的職場,眼花繚亂的招工單位,李新可真著急了。難道找工作真這么難嗎?當初那么令大家羨慕、父母驕傲的專業就這樣被冷落了嗎?回到家鄉,如何面對江東父老?不回家在北京接著漂到什么時候?
專家點評:北京宏威職業顧問首席咨詢師郭策分析道,其實問題就出在理想太遠大,現實太殘酷,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要想做大牌,首先做小卒。大牌是理想和夢想,離我們有如太空般的遙遠,小卒才是目前的合理選擇,這是讓你先生存下來的現實。認識到自己剛剛畢業,沒有商場實戰的能力和經驗,所以不要太過理想化。否則,就是水中撈月、霧里看花。
企業通常都需要有經驗的人、有潛力的人、忠誠的人和敬業的人。對求職者而言,清楚了公司的用人要求,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求職方案,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未來新的就業模式是一個由三個階段構成的循環,被總結為“賺錢、充電、憧憬”,這個循環將貫穿我們整個職業生涯。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這個循環將從你與新公司的協調開始。首先,你將才智和精力投入到新公司中;接著你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工作能力,直到這個職位不再能滿足你;然后你使用更高級的職業技能,以便得到更好的工作,使事業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循環模式讓人充滿自信,讓每個人的事業和人生,可以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進行。
問題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帶來的心理障礙
信心不足產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環境的、家庭的或社會的等原因,但主要還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學大學四年順利地走過來了,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優勢,面對激烈的競爭,夢寐以求的企業對自己的簡歷一點兒回音都沒有,也許是發了無數份簡歷都沒有下文,開始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如別人,如果從更深一層來講,就是不敢面對機遇、迎接挑戰;有的同學大學學習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走進就業市場就心里發怵,參加招聘面試,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職中總是自己拿不定主意,過分退縮。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覺得自己確實真的不行,也不敢說“行”,總是說“試試看”,顯得很沒自信。
案例2:充滿信心去面試
小佳是個靦腆的女孩,每次去應聘,都是輸在面試上,見了面試官,如履薄冰,手腳不知往哪放,頭不敢抬,眼睛也不看人,低著頭在那等過關,本來平時都回答上來的問題,這時腦子一片空白,還出現所答非所問的現象,回來后又懊惱不已,自慚形穢。越是這樣,就越是嚴重影響下次面試的心態,產生自卑心理,形成惡性循環,慢慢失去了信心。
專家點評:宏威職業顧問首席咨詢師郭策表示,小佳的問題是個心理問題,屬于自卑畏怯、信心不足、蛇咬怕繩、心態不佳問題。所以第一步要解決她的心態問題,要讓她充滿信心去參加面試。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心態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動,行動改變結果,結果構成命運。
在激烈的擇業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必須認真加以克服。經過求職,要勇敢很多,成熟很多。其實,心理上的最大障礙是自己,阻礙成功的最大敵人也是自己。不要一想到自己要在主考官面前說話,就開始想像負面的結果,就會怯場。
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的優點集合起來,一一列舉,形成一個優勢。寫下要說的重點,然后場景訓練和演繹。所謂的優點是能如何運用你的才干、能力、技藝與人格特質,這些優點也就是你能有貢獻、能繼續成長的要素,這個優勢就是你競爭的法寶。當然,自信不是自負、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面試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屬的模樣。但是,我們在闡述自己的優勢時,不要不好意思,總覺得說自己的優點是不對的,開不了口、過分謙虛。勇氣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盡辦法去爭取。職業的選擇往往也是對機遇的一種把握,錯過機遇,你將會與成功握手后又告別,最終沒有得到。像小佳這樣過于自卑的人,在對其訓練時,可以先讓她矯枉過正,以毒攻毒。先過火點,讓她有點自負、自傲,甚至自大,克服自卑,然后,在面試過程中折中回來,就會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問題3:盲目跟風引發頻跳槽
依賴心理在求職擇業中又具體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依賴大多數的從眾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不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切合實際的選擇,而是人云亦云,見別人都往大城市、大機關擠,自己也跟著湊熱鬧,這種心態也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
作為一名大學生,難免想有一番大作為,但是當自己的豪情被人漠視時,也許會無力承受打擊。當斷不斷、患得患失,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不能正確看待自己,不能面對職場行情,這山望著那山高,這也是導致許多畢業生陷入擇業誤區的一種心理障礙。
案例3:職場新人“老跳蚤”
崔強是學計算機的,畢業后到一家計算機公司干了三個月,感到公司銷售業務量大,技術工作量小,學不到東西,于是跳槽到一家軟件公司,以為這下有了學習機會,結果工作拿不下,技術跟不上,非常吃力,質量和進度都不能滿足要求,老板很不滿意地說:“我這兒是公司,不是培訓班。”于是,這次崔強被老板炒掉了。隨后,崔強找到一家專搞弱電的公司,公司業務很豐富,電子、通訊、計算機都用得上。但是單調重復的工作、緊張疲憊的加班和公司沉悶壓抑的氣氛,讓崔強暗自又有了想離開的念頭。正在此時,IT業大裁員震撼了全球,也震住了崔強,那么多精英都被裁下了,有工作先干著吧。于是,一年中的三次跳槽,暫告一段落,但心中的500強夢依然天天在做。
專家點評:職業選擇是機遇的把握
有不少剛畢業的新人自恃能力高,總覺得現在的工作太屈才,剛踏進單位就計劃著跳槽。結果跳來跳去,還是原來的山頭最高。這個時候就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懂得自己平衡心理。良好的心理狀態是至關重要的,抱有一顆平常心,不要一窩蜂去扎堆,要選擇與自己匹配的職位,職業的選擇往往也是對機遇的一種把握,錯過機遇,你將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其實,找工作就是人崗匹配,適合自己,不能高攀,高攀了很難找到,也不能低就,低就了就會浪費自己的資源,導致心態不好,引發跳槽。職業規劃就是找到這個最佳匹配點及未來各階段的發展平臺。每個人都要結合自己內、外優勢,市場行情、行業信息、職位狀況去具體分析。
相對于社會求職人員來說,大學生群體工作熱情高,激情飽滿,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都非常強。所以,企業在招聘時一般會根據其職位需要,選擇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知識,具備某些專業特長,思路開闊,善于與人合作的大學生。
一個充滿熱情的人是很容易受人歡迎的,它的活力和熱情是很容易感染別人的,同時這樣的人也是老板所喜歡的類型。你從上班第一天開始,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長補短,為下一份工作積極做好準備。要保持謙虛的心態:虛心、耐心、熱心、誠心,這是職場新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培養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敬業精神,企業就會欣賞你,自然你的心態就會變得豁達開朗,也就不會再為付出的跳槽成本而感到壓抑。
問題4:追求高薪四處碰壁
在選擇企業時,“大、名、公、外”即“大企、名企、公務員、外企”仍是畢業生的首選目標。據宏威職業顧問調查顯示,目前畢業生中,多數人更愿意到政府機關工作,占37.5%;選擇到私企、外企工作,占32.1%;選擇到大型國企工作,占22.9%;選擇自己開公司的占7.5%。這就造成了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跟風盲從、扎堆外企、實力不夠、硬沖死拼,結果大都碰得頭破血流、丟盔卸甲。
案例4:吊在半空只有啃老
張文是個本科生,嚴格說起來,是個與研究生一步之遙的本科生,考研的時候,專業成績不錯,外語只差1分,本來可以列為3類,可是在二選一的時候,一個排在他后面的人,因為門子硬,將他擠掉,讓他領悟到什么是權力。于是,張文下決心考公務員,但是,談何容易?連考三年,第一年、第二年,明明感到成績不錯,就是沒有上線,第三年倒是獲得了面試,但是,不過是多當一回分母而已,最終,公務員的夢還是沒有實現。可他還是不甘心,不肯腳踏實地去找工作,他認為打工就是地獄,公務員才是天堂,既然與天堂也只差一步,那就不能心甘情愿進入地獄,就這樣,將自己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天堂不知何年有望,啃老倒是已成現實。
專家點評:理想需要能力來實現
郭策表示,把事情理想化,求高薪資是年輕人擇業的盲點。自己的目標還是第一位的,不要盲目跟風。年輕人還是要以提高自身素質為前提,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理想也需要有能力來實現。
很多考生都是將國家公務員考試作為練兵的機會而已。從大學生的角度看,選擇外企也是一樣,基本上是出于一種思維定式,總覺得外企就意味著豐厚的薪金、舒適的環境和晉升的機會,人際關系似乎也沒有國企那么復雜,外企的“造勢”能力也比國企強得多。但很多高級管理人員認為在外企工作,無論英語多好,溝通還是會有障礙,無論職位多高都只是工具。而隨著國內企業的不斷發展,國企既能給員工提供很好的薪金還能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國企還是外企,最重要的是需要對自己有一個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有就是看哪種工作作風更適合自己。
其實,大公司和小公司各有優缺點。大公司能學到較之小公司更規范的操作流程,有更好的福利保障和培訓機制,但晉升機會較少,發展也更平穩。大學生剛畢業,選擇工作的角度無外乎公司規模、福利待遇、自身發展工件、能夠增長技能這幾點。作為大學生來說,自己的職業還是一片空白,首先要為自己定下目標,該往什么方向發展,對與選擇工作也就是要能實現個人價值和目標或者是能夠幫助自己實現個人價值和目標的。剛畢業的大學生不應該把金錢當作好工作的首要標準,你們要做的是更快的提升自身素質,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對豐富自己工作經歷能打下良好基礎。到了30歲之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再打破金錢與理想的平衡也不遲。其實沒有完美的工作,每個工作都有它好與壞的兩面,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問題都會存在。如果覺得適合自己了那就盡量去忽略它的缺點,要學會平衡和知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