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 RapidIO 與萬兆位以太網
移動應用中多媒體內容的爆炸式增長孕育了無線網絡的又一次進化。為了趕上日益增多的語音和數據通信量需求,就必須開發出高性能的系統。為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保持領先,系統設計人員必須選擇一種可擴展的互連標準,以提供更佳的性能、成本、功耗和可靠性。串行RapidIO(S-RIO)是唯一能夠滿足無線基帶處理應用的特定需求的協議,不過萬兆位以太網(10GE)有時也被看作一種替代性解決方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6634.htm
要理解10GE和S-RIO之間的差別,首先必須了解這兩種標準的發展歷史。以太網標準是專為大型局域網或廣域網而設計的,其前提是網絡上存在著功能強大的處理器,能夠加強軟件協議棧。這些種類的網絡上的事務實際上通常都包含大量的數據通信流量,具有很高的數據承載量。但是,無線基帶處理則具有與之不同的需求。在無線系統中,高性能處理部件都同時攜帶有控制面和數據面的通信量,并需要在彼此之間進行快速而可靠的通信。串行RapidIO就是為了支持這種類型的需求而量身設計的。
性能很重要
3G+與4G無線協議以及高級天線系統(AAS)架構都需要強大且可預知的系統性能。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在RapidIO標準中,延遲和協議效率被給予了特殊的關注。為了盡量縮短延遲,RapidIO的設計采用了較短的數據包報頭以及基于目標ID(DestID)的簡單路由選擇架構。這種簡單的傳輸層功能實現了100ns以內的直通交換機延遲。RapidIO提供了對傳輸中的數據包進行“stomp”的功能,從而使得交換機設備無須接收到整個數據包就能夠將其轉發(“stomp”是一種控制符號,在RapidIO協議中用于在遇到錯誤時取消已部分傳輸的數據包)。這種功能在不影響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統的整體性能。如果在轉發的數據包中檢測到錯誤,RapidIO端口在無須軟件干預的情況下就能夠對傳輸中的數據包進行“stomp”處理。
相反,10GE數據包的報頭要長得多,從而導致與其他處理部件進行通信的延遲增加。對于局域網與廣域網而言,較長的數據包長度可以補償較長的報頭長度及相關開銷所帶來的影響。但是,與局域網/廣域網模型中的通信量相比,無線應用中的通信量通常長度較短,而數量較多。對于這種承載量較小的通信量而言,10GE標準中較長的數據包報頭就會給每次事務的效率帶來不利影響,并降低系統的整體性能。10GE標準中第2層的交換機延遲也要比S-RIO中的延遲大得多,在最佳情況下也要遠遠超過200ns。以太網不能對傳輸中的數據包進行“stomp”處理。相反,它會“盡力”去傳遞數據包,并依賴第3或第4層的軟件來驗證數據包內容的完整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