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成功 訪亞裔美國人企業成就獎得主
中國電子業正在與世界接軌。許多年輕的工程師都在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如何創新?如何抓住機會?如何獲得成功?
去年訪美期間,筆者結識了德州儀器(TI)公司數字視頻產品部總經理王許成先生,作為在TI就職的大陸華人中職位最高的人士,王許成于2004年獲得美國華人協會頒發的“2004全美亞裔美國人企業成就獎”。王先生曾是優秀的技術工程師;后來轉做市場,從事新產品定義;現在成為了杰出的管理者。他擔當過電子工程領域的各種角色,每個角色都近乎完美。人們不禁要問:命運為何總青睞他?近日,本刊在上海采訪了王許成先生。
從工程師到總經理
和王許成的談話是圍繞著如何成功展開的,在其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一路走來,他最深的體會是選擇一份職業時,首先要具備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原動力,其次要根據各人的自身特點,在一點一滴的工作中厚積薄發,最后直至水到渠成。
王許成進入TI純屬偶然,但成功似乎是必然的。王許成是我國恢復高考第一年的77級中國科大學生。當時在學校里的特點是動手能力強,這對他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包括在阿貢實驗室屢屢獲獎,主要緣于他的系統設計能力和創造性。1996年,隨著阿貢項目(Advanced Photon Source)的建設完成,正值美國高科技起步階段,王許成決定到工業界一試身手。由于他在美國讀書期間一直在德州,所以王許成一家計劃回到德州工作。但當時他只知道TI,于是在網上用兩個小時的時間隨手寫了一份簡歷。沒想到,這份帶著錯別字的簡歷竟有了回音:兩個星期后,TI高級戰略市場工程師的位置就等待著他了。
初入TI,王許成的主要工作是市場推廣,其中很多時間是去各個城市做技術研討會。當時王許成并不喜歡這份工作,因為他過去是設計出身,很不愿意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也不喜歡旅行。他困惑了很久,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回阿貢實驗室;另一條是轉向IC設計,因為IC設計是TI的主業。但是,IC設計不是王許成的專長,因為他并沒有學過微電子。后來,TI安排王許成做新產品定義的工作,因為他有豐富的系統設計方面的經驗。
在新產品定義過程中,王許成需要非常頻繁地和客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對市場的觀察,他發現數碼相機的模擬前端具有很大的商機。他飛到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和各家數碼相機廠商溝通。這個過程為他的人生帶來了不同的體驗。憑借多年的技術經驗,以及最初在TI做市場推廣時積累的溝通技巧,使他與工程師的交流非常有效。
當TI成功進入數碼相機模擬前端的產品市場后,王許成又接受了視頻產品的市場開拓任務。有了定義數碼相機模擬前端的經驗積累,王許成有了清晰的思路,他首先了解到公司只和美國的線纜客戶談過,并沒有真正和電視客戶談過。王許成就帶著視頻編解碼器(Decoder)去訪問客戶。在訪問客戶的過程中,一個問題總是令他困惑不解:研發人員都說該產品是世界上最好的視頻編解碼器,但為何就沒有營業額呢?他回到了中國,先后跑了幾家電視機廠,結果發現TI產品在處理標準視頻信號方面雖好,但在處理非標準和弱電視信號時不是很穩定,同時如果讓客戶采用,必須和后端的主芯片做搭配。順著這條思路,他又去找后端產品廠商搭配做參考設計。通過和中國及日本廠商的討論,他成功定義了兩款新產品,這兩個產品至今都是其產品線中營業額最高的。王許成對產品成功的市場定義使他于2002年9月升為了TI全球視頻產品部總經理。憑借王先生卓越的管理與領導才能,僅在短短二年內便使數字視頻業務發生了全面轉變。在TI工作的近10年中,王先生負責制定了若干項新產品戰略計劃。他最近制定的DTV SoC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準確的定位使TI在高速增長的數字電視市場上可以搶得先機,從而將企業推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高度。
2004年,王許成憑借著其所取得的成就獲得了“2004全美亞裔美國人企業成就獎”。王許成在美國的成功看似一路順暢,但其中的甘苦也是點點滴滴的。在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中,筆者最有感觸的是他的處世原則:“清新自在,水到渠成”。一切看似偶然,但實際都是必然,成功不是來自一蹴而就,它源于平淡生活中日日點滴的用心積累,今日的有心鋪墊著明日的輝煌......
精彩問答
提問:工程師是不是一定要轉做市場經理?因為據說到了40歲以后,創新能力就減弱了。
回答:不一定。我這個團隊中某些美國工程師的年齡已達55歲左右,但依舊做得非常好。在美國,總的來講,工程師的平均年齡比中國要高很多,而且我們認為,效率最高、產出率最高的年齡恰為40歲左右。
當然,也有一些工程師轉做戰略市場經理。職業的轉向要看你本身的特點。其中性格是一個很大的決定因素。做設計工程師需要精神非常專一,并要注重細節,從個人工作來講,也主要是自我管理;但經理人要同時做好幾件事情,要縱觀全局,即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還需要具備很強的溝通能力。因此,職業方向的選擇一定要根據自身特點予以考慮。
提問:工程師如何跟蹤最新技術的發展?
回答:現在是Internet的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你可以通過網絡、平面媒體、研討會等等獲得很多技術信息。我感覺最深刻的是我從與客戶的交流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及信息??傊?,最重要的是要做個有心人,這樣你無論在哪里都可學到最新的技術知識,這與地域沒有太大關系。
提問:您認為美國的競爭比較激烈,還是中國的競爭更為激烈?
回答:我覺得美國注重長遠的優勢,永遠在新的領域走在前面。80年代的時候,有一本Sony總裁寫的書,叫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日本人將征服整個世界??墒?0年代的時候,美國由于芯片技術的迅猛發展,使PC得以普及,緊接著就是Internet,所以造就了90年代后期一直到現在的繁榮。
但現在再走下去又遇到了一個瓶頸,美國人擔心10年后被競爭對手趕上來。所以,下一步是要做什么?目前仍看不到下一個殺手級應用。我認為如果你沒有一個像Internet這樣的突破的話,在美國的競爭程度要高得多,因為它不但面臨美國國內的,而是面臨全球的競爭,因為有很多產品外包到亞洲了。
在中國,你不管是搞技術還是今后出來想轉做市場,都是一個很好的路子。因為中國的技術還處在萌芽狀態,無論技術人才,還是市場人才都是屈指可數,所以目前中國市場對高質量技術人才的需求是極大的。
提問:據說一個人一生中有7次機會,5~7年一次,22歲以后開始,一直到70多歲(因為年紀大了,身體條件所限)。請問您如何把握這些機會?
回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準備好。水到渠成的意思是不斷做事情以增加你的價值,我認為當你和很多人去談事業成功經驗的時候,你會聽到很多種說法和體會。如果你要設計你的職業生涯,并要設計好,且達到目的,我認為這個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為什么?因為我們身處的是一個非常多變的世界。
怎么設計?每個人的頭腦都不一樣,機會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你要選對方向。就是說你要保證你選的這個方向是有前途的;你一旦選定了方向,你就不斷去做積累,不斷做能夠增加自我價值的事情,當你準備好了,機會就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