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IC行業領導者何在?
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導示范作用。縱觀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在國際市場上響當當的巨頭。比如,美國有英特爾、高通, 韓國有三星,我國臺灣有臺積電。雖然我國大陸的集成電路產業連續多年實現快速發展,在產業鏈的各個領域涌現出一批高成長有活力的新興企業,但仍然缺乏具有 國際競爭力、帶動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7319.htm目前,我國大陸集成電路企業規模小、力量分散,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2012年我國大陸前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 業總銷售額僅為226億元,而排名全球第一的高通公司營業額已達131.8億美元。在集成電路代工企業中,我國大陸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在2012年與全球 第一的臺積電的營收差距仍有9倍左右。自從2000年18號文頒布后,我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駛入快車道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但為何集成電路領域龍頭企業 至今仍然難覓蹤影?
首先,投入力度不夠大。集成電路產業是資金、技術、人才高度密集型產業。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英特爾資本支出達 130億美元左右,臺積電達到83億美元,相比之下,我國IC企業的投入卻遠遠不夠。中芯國際等業界領先企業的投入每年不足10億美元。資金投入的不足, 直接影響企業的規模擴張、技術研發,導致企業無法實現可持續良性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始終夢難圓。
其次,市場競爭不規范。例如,知識產權 保護力度不夠,導致企業間存在產品同質、低價競爭的問題;商業環境不規范,很多公司用挖人的方式來獲得技術資源;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磨滅了企業家的技術 創新熱情,從而導致產品的技術規劃與市場連貫性失誤,企業無法形成持續發展的基因。
最后,產業整合不到位。整合是龍頭企業成長的有效途 徑之一,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有意愿加快整合,國家也鼓勵整合,但仍然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例如,中芯國際曾有意兼并國內一家虧損企業,由于對方資產評估過 高,其收購成本和今后帶來的預期價值不對等,再加上政策對整合沒有具體支持,最后中芯國際放棄了收購計劃。而“被并購等同于失敗”、“寧當雞頭不當鳳尾” 等觀念也是影響企業間整合的主要原因。要加快產業整合,既需要政府推動,還需要企業發揮能動性。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者恒大、強強聯合競 爭的態勢下,培育龍頭企業,對我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在《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 業,到2015年,5~10家設計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1家企業進入全球設計企業前十位;1~2家芯片制造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2~3家封 測企業銷售收入超過70億元。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能夠經得起市場競爭的大浪淘沙,企業才能走得更遠更長。比如,近幾年發展起來 的展訊、海思、中芯國際,就是憑借過硬的技術和管理能力,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但重要的是,企業發展需要充分公平規范的自由競爭環境,政府應對國內外企 業“一視同仁”,不能因為追求GDP而為國外企業提供“非國民待遇”,從而影響了國內企業的積極性。
二是培養企業家精神。 集 成電路企業的發展需要企業家的帶領;抓住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所擁有的特殊機遇,也需要各位企業家的努力。企業帶頭人具有抱負和理想,企業才不會“小富即 安”,企業帶頭人的眼界和思維決定著企業的發展之路。同時,企業帶頭人身上的閃耀品質,也會塑造一支極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團隊,這也可以從當代一些優秀的 企業家如任正非、馬云等身上得到印證。
三是要進一步推動產業整合。 當前,國際IC業間兼并重組已頻 頻發生,例如英特爾兼并英飛凌的手機芯片部、美光兼并爾必達,聯發科兼并Mstar等。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整合之路無法繞開,但推進緩慢,這需要相應的政策 和支撐,一方面是在技術和產品方面整合資源,攻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另一方面是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推動企業兼并重組。
能否擁有國際一流的龍頭企業,不僅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培育集成電路龍頭企業,需要國家在頂層設計中,把短期、中期、長期的戰略制定 清楚,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在產業鏈上給予支持;更需要企業把握好、運用好、發揮好市場、技術、人才、資金等核心要素的價值。企業只有時刻保持市場敏銳度、 沉下心來專注做技術、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重視資本運作,才能具備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才有可能成長為龍頭企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