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顛覆性產品 蘋果或淪為一家制造業公司
被華爾街看扁的蘋果,真正的問題在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5420.htm會賺錢也是錯—華爾街就是這么表達的。從去年9月至今,蘋果公司的市值已經縮水了32%,那大概是近2000億美元。不久之前,蘋果CEO庫克還陷入了下臺危機。
這家公司的問題出在哪里?
應該看到的是,9個月以來,這家公司沒有大裁員,沒有營收下降,也沒有份額縮水,反之,它幾乎更新了所有的產品線,并且利潤率仍保持在37.5%的水平。
假如從市盈率的角度看,失寵的意味就更加明顯了。截至5月13日收盤,蘋果的市盈率僅為10.81倍。這甚至低于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平均15倍的水平,幾乎是美國技術大公司中最低的,就連最近承認Windows8失利而備受指責的微軟[微博]也有16.84倍的市盈率—要知道華爾街有多么厭惡鮑爾默啊—更別提與備受華爾街追捧的亞馬遜[微博]之間的差距了。
事實是,蘋果依然是一家非常賺錢的公司。華爾街的評價也并不靠譜,你知道,它從來“不懂”公司,至少是反應遲緩的。
這一點在蘋果自己身上就能證明—喬布斯去世后,人人都盛贊他的創新能力和英明領導,在十年間把蘋果從一家電腦制造商轉變為移動設備公司,但他在世時,蘋果的市值可從來沒體現出這種贊美。
問題在于華爾街對蘋果的期待過高了。市場把它定義為一家硬件制造商,那必將受到產品周期更迭的詛咒,蘋果需要不斷提供出色的增長數字來證明自己。如果你了解金融服務機構分析師們的回報機制更會知道,它們從不與預測的準確率掛鉤,這也為華爾街的“不懂”增添了注解。
假如拋開這些,蘋果的問題又在哪?
從產業變遷的角度看,即便喬布斯在世也仍然要經歷眼下的一切:手機產業正在走向成熟,甚至飽和,而在這樣一個市場,蘋果的創新基因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作用—研發與市場回報并不成正比,市場更需要低廉和靈活的增值服務,它將很難斗得過安卓。這很可能會使蘋果未來5年變得黯淡。
但回到庫克本身,他的問題在于喪失了一些重要的機會,比如云存儲。截至2013年2月,iTunes總共賣出了250億首歌曲,這看起來是個了不起的數字,但是在蘋果公司整體營收框架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iTunes曾經的價值在于它對音樂產業生態圈的影響,但是它與現在的Netflix及亞馬遜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任何作為。也就是說,庫克本來有介入視頻及云存儲的大好機會,但基于制造業思維行事的他丟掉了它們。目前音樂在iTunes商店里貢獻比值越來越小,更多地被Apps所代替—AppStore的銷售占據了全球應用市場的74%。但Apps的增長顯然是跟iPhone出貨量正相關的。
如果iTunes的模式被顛覆,那么它在新規則下的競爭力會受到沖擊。尤其是在它的電視戰略仍然模糊一片的情況下—到目前為止,它僅推出了一個漂亮盒子,計劃中的電視機產品遲遲無法推出。蘋果在電視領域實際上是沒有章法的,它很可能錯過下一次革命。
應該承認,蘋果是制造業中的異類,當它以罕見的高利潤率和高附加值產品出現的時候,它就會被認可。但制造業的問題是任何公司都無可避免的,它永遠是向低利潤轉移,只要蘋果是個制造業公司它就不可避免地走這條路—你看到庫克開始在推出一些低端的、利潤更低的產品,比如iPadmini及低端iPhone,這等于服從了制造業的本性。要克服這個趨勢的唯一辦法是拿出新的顛覆性產品,回過頭看喬布斯,當年他把iPod市場拋棄掉其實就是一種非制造業的思維。而現在,庫克像是在按部就班地做一個好的制造業企業。
如果蘋果失去它最可貴的顛覆本質,淪為一家制造業公司,那一切就都結束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