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芯片:事業剛剛開始,未來面臨洗牌
工信部CSIP(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集成電路處處長孫加興也預感到風雨欲來。縱觀GPS的發展史,曾經有很多公司在這個市場上競爭,但目前專業的GPS芯片廠商只剩下u-blox和SiRF,SiRF因為第三代產品做得不好,被CSR收購了。其余的都是做手機、通信類芯片的公司,比如MTK(臺灣聯發科技)、高通、TI、Broadcom都是行業里實力雄厚、產品豐富的巨頭企業。GPS只是手機或通信芯片上的一個功能,而且可以集成到單芯片上,即“射頻+基帶”的單芯片方案,成本、面積、功耗都比國內的雙芯片方案低很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34817.htm國內做北斗芯片的企業也比較多,大家都看到市場前景好。但是芯片研發、流片、測試的前期投入很大,有的企業一直在虧損。
國家在北斗發展初期對芯片企業有一定的資金扶持,但在進入產業化階段后,就必須依靠企業的自身能力在市場上去競爭。相信國內北斗芯片企業也會遵循GPS芯片的發展規律,經過幾輪淘汰,企業數由多到少,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尤其是一些產品和業務單一的企業,如果一兩款產品做不好,就可能被淘汰。

未來將會剩下兩類北斗芯片企業,一類是專業做北斗芯片的企業,產品的性能很好,依靠規模優勢把成本降得很低,面向行業應用和中高端的消費市場。第二類是在手機芯片、移動終端芯片里提供北斗功能的企業,通過IP核授權或軟基帶的方式實現北斗功能,主要面向消費類市場。
北斗系統的挑戰
與發展了近30年的GPS相比,北斗的主要差距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天上的衛星、地上的地面站不夠多。衛星數量不夠,使得地面終端接收機能接收到的衛星數量少,要提高導航和定位精度,技術難度更大。地面站的作用非常重要,通過地面站對衛星的姿態、軌道進行精確調整,使衛星的軌道更加穩定合理,有利于提高地面的信號質量。但我國的地面站基本都在境內,沒有海外地面站,對衛星系統的盡快穩定運行十分不利。
二是國外的GPS基帶芯片技術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在抗多徑、加慣導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芯片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實現了單芯片方案,在成本上優勢非常明顯。這些經驗都是通過大量的測試和系統實際運行積累起來的。北斗也要經過若干年的經驗積累,才能達到類似的成熟度。
三是要實現高質量的差異化服務,還需要建設地基增強系統,開展運營和服務。由于北斗的用戶數量少,還沒有運營商投資建設地基增強系統。
北斗的ICD(空間接口)文件尚未正式公布,但我國政府已經承諾在年底之前公布,北斗的民用服務將永遠免費,這是北斗走向全球的前提條件,是顯示我國大國風范和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標志。
目前,北斗產業主要受制于民用市場規模還很小,主要集中在行業應用市場和政府示范項目上。市場做不大,無法通過大量出貨攤低研發、市場推廣等成本,尤其是芯片、模塊、天線的成本降不下來。國內入門級的民用北斗模塊的價格約300~500元,u-blox的模塊價格只有50元左右,差距明顯。在民用市場,北斗暫時無法提供明顯的差異化服務,用戶不會接收這種價格。因此,在市場初期,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
工信部通過重大專項、電子發展基金等科研項目支持北斗產品研發和產業化。發改委等部門計劃用采購補貼的方式,支持終端企業采購國產北斗導航模塊。交通部開展了北斗的示范應用,進展良好,將穩步擴大示范應用的規模。廣東等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北斗產業發展,積極開展示范應用和產業化基地的建設。
ICD發布后,國外芯片公司大約用3個月就能完成北斗芯片的研制,事實上,u-blox、MTK等公司在硬件設計上已經就緒,拿到ICD文件后,通過修改軟件就能支持北斗。因此,留給國內芯片企業的時間窗口是很小的。國內企業應通過聯盟等形式將資源適度集中,共同開拓市場,抵御國外的競爭對手。
北斗芯片可以帶動相關產業
盡管北斗芯片發展的困難很大,但是做自己的北斗芯片的意義很大。首先,發展北斗產業,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芯片做支撐,否則既談不上產業發展,也無法達到保障國家經濟和社會安全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北斗芯片做得好壞,關系到整個北斗產業的發展。因此,北斗芯片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必須要做好的問題。
北斗芯片對整個北斗產業乃至信息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產值。芯片的1元產值,可以帶動整機的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產值。二是擴大整個市場的規模。芯片成本的穩步降低,將使北斗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內獲得應用,從而帶動市場規模的擴大。三是促進我國信息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未來,基于位置的廣告、社交、安全等服務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服務內容。把北斗的位置服務與車輛的信息服務相結合,將使車聯網的服務內容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 3sNews.曹沖:北斗系統是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2011-11-8).
[2]51GPS世界新聞.正在走向應用的北斗.(2012-5-24).
[3]王瑩.政策支持的中國芯如何成功.電子產品世界,2011(12):18
[4]王瑩.跨越式發展引領本土IC設計業做大做強.電子產品世界,2011(8):22
[5]王瑩. 本土芯片如何創新.電子產品世界,2012(5):2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