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
美國Rice大學Sidney Burrus教授介紹了“開放教育資源(OER)”,此運動靈感來源于“開放源碼”運動。就像維基百科等,開放是潮流。MIT稱為OCW(開放課件),Rice稱Cnx(Connexions,聯接)。據悉,現在國內很多高校教師的課程也已網上開放,但是否會影響教師的生源呢?答案是否定的。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彭啟琮教授和西交大的鄧建國教授都認為,他們的每堂課教授的內容是隨時變化的,上課時他們會觀察學生們的聽課神情,來把握內容、方向和節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7892.htm

專業綜合教育的探索
TI亞洲區大學計劃總監沈潔稱,TI大學項目已經在中國15年,最大的成就是和大學合作,將DSP/實時信號處理課程在大學普及,并正引入MCU(微控制器)和模擬課程。2011年10月,TI還與中國教育部簽署了新一輪的十年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TI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將全面參與教育部主持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國教育的特點是在專業方面分得非常細,尤其在電子信息領域里,各個學科都會沾點邊。總體來說時間也久,現在課堂上教的內容可能已經十幾年、二十多年沒有變。”沈潔分析道,“所以教育部希望與企業合作,能把業界最先進、最熱點的技術帶到課堂。”在這個前提下,TI與教育部達成了共同來推動專業綜合改革的共識,TI也是第一家跟教育部簽署這項合作的公司。

彭啟琮稱,他一直在關注MIT、Berkeley、斯坦福等校的教學改革,“MIT最近課程上有極大的變動,我認為我們現在處于一個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時期,在今后十年會有一個極大的變動。”因為現在技術發展極其迅猛,“我們也不能只是小改、小革地增加某個實驗,或者在某一門課上增加點兒什么內容。很多事情應該帶根本性的改變。”但對于怎么變他還是非常迷茫的。這幾天和歐美教授進行討論,發現歐美教授也在探討,但其可貴之處是他們有了想法立刻就付諸實踐,例如一位教授基本不講課,給學生出了幾百道題,由學生自己解答,有問題來問老師。全校就這名老師這樣授課。“今后我們不一定能夠照他們的方式做得,但他們的思想、理念應該對我們有很大的沖擊,然后又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
TI副總裁林坤山稱,從產業的角度來看,TI最終目的是讓中國的產業升級。中國是制造大國。不過,中國臺灣宏碁的創始人施振榮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微笑曲線,Y軸是利潤,X軸是過程,一個產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設計、制造、營銷。但產品曲線是微笑型的,即誰能夠掌控設計和營銷/品牌,得到的利益最高;而制造的利益最低。因此大家為何羨慕蘋果?因為蘋果掌控了設計和營銷這兩個產品鏈的兩端。
所以未來十年,中國能否從制造往上游走,變成設計又制造很重要。因此現在要從學生開始抓,甚至從大一大二開始,就讓學生們參與創新實踐,開始培養設計能力,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或者是項目培訓能力。
TI希望幫助中國把產業脫胎換骨,從制造大國變成設計、制造、營銷大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