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平臺與資源,本土系統廠商突圍創新窠臼的三個法寶
2011年以來,很多本土系統廠商倍感生存之艱辛,在低價競爭的紅海中,很多企業是賠錢賺吆喝,不斷下滑的利潤讓企業難以進行研發投入,只能繼續在價格戰的競爭中掙扎直至退出,本土系統廠商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去?如何在一片紅海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藍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0035.htm近日,在參觀重慶力帆集團時,一則口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相信很多人也會認同這個說法,如果一個企業既沒有壟斷資源,又難以進行投機,那么唯一的發展途徑只能靠創新了,這也是很多系統廠商未來要生存下去必走的道路。
創新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對于電子制造企業來說,很多都知道要靠創新求發展求生存,但是如何結合自己的產品實現創新?如何結合自己的專長和企業文化創新?不少企業都陷入一種怪圈,即要么去照搬其他企業的方法,要么嚴重背離自己的專長,變成“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的狀態。其實,每個企業都是可以發現適合自己的創新之路的,關鍵是在當前電子產業正在發生巨大變革的背景下,如何從系統制造走向產品創新。
創新金字塔模型
創新有方法可循嗎?是的,創新是一種思想,而方法學是把你的思想變成實際的途徑。讓我們先從蘋果、HTC和一些本土廠商的例子入手,。
很多人將蘋果奉為創新的典范,但是在30年前,蘋果奉行的卻是“山寨”路線——他們把其他電腦上優秀的東西copy到自己的電腦上:去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當時的計算機圣地)參觀學習最新的人機交互界面技術、拆開IBM的電腦一探究竟、委托微軟開發應用程序等等。天啊,這樣的招式和我們現在一些系統廠商的招式是何其相似。蘋果是靠這些發展起來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發展的結局是蘋果的股票一落千丈,喬布斯也被趕出了自己創立的公司,當時很多人認為蘋果會倒閉。但是,隨著喬布斯1997年再次回到蘋果,蘋果突然開始在創新方面發力,從2003年以后,蘋果發布的每款產品都受到消費者的熱捧,從ipod到iphone到ipad,蘋果戰無不勝,我相信喬布斯已經悟出了創新的真諦(據說他經常打坐)。以這樣的思想認識去指導設計,自然是戰無不勝。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雖然蘋果的創新之道可能只在老喬一個人腦瓜里,但是從他們的產品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創新方法學端倪:這就是產品平臺化、軟硬件內容整合和資源整合。
產品平臺化就是讓自己的產品變成一個可擴展可升級的平臺;軟硬件內容整合就是在架構基礎上,將硬件、軟件和應用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軟硬件互為優化;資源整合就是用產品來整合一切最好的資源——運營商、關鍵零部件(如顯示屏)、開發資源以及已有的資源等等。
與此類似,宏達電的管理者也悟到這些,從開始到做代工到變成如今市值超過諾基亞的手機OEM,宏達電的HTC手機也采用了和蘋果一致的套路:
1、 產品平臺化:手機外觀大小基本一致,差異只在配置不同;
2、 硬件軟件和內容整合:宏達電把硬件平臺與自己的軟件架構整合,并利用谷歌的Android生態資源,強化了人機交互的體感軟件應用設計;
3、 資源整合:宏達電搶先和谷歌結成聯盟,整合最新的Android資源,也利用身處臺灣的電子產業鏈優勢,整合亞洲地區的各種資源,例如時尚超前的模具外觀設計,超強工程塑料的應用,以及先進的大屏幕觸控技術,高速處理器硬件技術等。
從蘋果和宏達電的創新案例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創新金字塔模型,如下圖所示:
這個模型由三部分構成,底層平臺A是系統廠商自己的產品平臺,這是企業發展的根基,所以這個平臺的搭建一定要考慮可擴展可伸縮;中層平臺B是可以整合其他資源的平臺,包括來自其他廠商的先進技術,如屏、軟件、封測技術、IP等等;頂層C是形成產品市場差異化的關鍵,是企業的品牌定位與市場形象,是企業用自己的know-how形成的區別于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特質,包括硬件、軟件、應用體驗、設計風格等等。
三個平臺合為一體,構成企業的完整產品,從不同平臺入手進行創新,就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定制化特點的特色產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