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衛:三星威脅臺灣相關產業
面對臺灣DRAM產業勢力節節敗退,存儲器模塊龍頭廠金士頓(Kingston)創辦人孫大衛表示,如果政府什么事都不做,臺灣DRAM產業沒有未來,且所有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有涉獵的產業都會面臨威脅,包括面板、晶圓代工等,因為以臺灣中小企業特性遇上三星,就象是單兵對上大軍團,未來每個指標性產業恐被各個擊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9179.htm臺灣DRAM產業在2008年底金融風暴幾乎被壓垮,雖然最后每一家形式上都存活下來,但募資不易問題,讓各家DRAM廠在制程微縮進度持續落后,影響產業競爭力,2010年底DRAM價格遇上二次崩盤,連現貨市場龍頭力晶都在2011年初宣布退出標準型DRAM品牌和銷售,轉型做爾必達(Elpida)代工,顯見臺灣DRAM勢力已逐漸沒落。
針對臺灣DRAM產業困境,孫大衛表示,如果臺灣政府什么事情都不做,沒有主動集成,臺灣DRAM廠難以存活,就算活下來也會很辛苦,當初三星和海力士也是做代工起家,現在做到技術自主,但韓國企業和臺灣不一樣,韓國企業都是隸屬于大財團旗下,政府一向全力支持,因為這些大企業一旦倒閉,會傷及國家經濟。
臺灣產業結構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優勢是靈活、反應快,但要自立自強,由于臺灣銀行多數是中小型規模,一旦產業財務出現危機,銀行團很難扛下。孫大衛憂心指出,臺灣幾乎所有指標性的產業,三星都有涉獵,從DRAM、面板到晶圓代工,且各個事業體都可互補,假設三星在DRAM事業賺60億元,可以去補晶圓代工虧損,或是祭出搭售(bundle)策略,三星如果要扶持特定業務,要求客戶買A要順便買一些B,也是常見方式。
孫大衛表示,臺灣產業每一家都是獨立公司,遇到三星這種集團式公司,就象是單兵對上軍團,拿炮彈打飛彈,不是臺灣產業不對,而是這種特性遇上三星這種大集團企業,臺灣產業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不過,臺灣要仿效三星亦很困難,如果政府有魄力集資將每個指標性產業挑一家公司買下來,變成旗下一個事業體,或許還有點機會,但臺灣都是掛牌上市公司,不可能強制規定企業和股東要放棄公司。孫大衛說,三星集團勢力即使再大,也不可能一家獨占市場,還是會遇上競爭對手,就象是可口可樂碰上百事可樂,微軟 (Microsoft)遇上勁敵蘋果(Apple)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