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成印:德儀收購成芯有助提升產業整體水平
最近,接連傳出德儀收購成芯,美光欲收購武漢新芯的消息,震動和影響了整個中國半導體界,同時,“政府出資,企業代管”的這種中國特色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也再一次成為了焦點。賽迪網記者就此采訪了貝葉思通信事業部總經理閆成印,他認為“代管模式”并未走到盡頭,而是應反思如何去改進,來保證項目的成功率。同時,他還認為,德儀收購成芯不一定是壞事,這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2891.htm“代管模式”應力求改進
據悉,成芯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體是一條8英寸半導體生產線,成都市政府下屬的成都工業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區投資有限公司是其主要投資方,中芯國際則負責日常的運營和管理。作為中西部第一條8英寸生產線,成芯半導體的成立,開創了晶圓代工廠“代管模式”,一度備受業界矚目。而根據中芯國際與成都政府當初達成的合作協議,中芯國際除了向該工廠輸送技術、人才、設備,還承諾在工廠建成后的若干年內優先對公司股權進行回購。
閆成印對記者表示,政府出資、企業代管的發展模式是國家培養高技術企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從這種合作模式本身來看,是符合中國培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需求的,并且,他認為這并不意味著這種發展模式就到頭了,反而,我們應該反思的是這種發展模式應該如何去改進,如何從項目建設的源頭到運作的全程進行把控,保證項目發展的成功率。
德儀收購成芯不一定是壞事
據了解,作為“代管”方的中芯國際,一直在積極游說成都政府,希望接盤成芯半導體。但是中芯國際近年曾經持續虧損,雖然最新的季度財報扭虧,也不能改變這一形象,加上與臺積電的訴訟糾紛等原因,讓成都政府對中芯國際接盤更是心存疑慮。
閆成印認為,即使成芯最終被德州儀器收購,也不證明武漢新芯也一定會被外企收購,如果非要這么假設,而且假設成立的話,我們只能對于中國半導體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的,因為一是目前外資收購的條件還沒有最終水落石出,二是即使被外資收購了,短期來看,可能會是對本土半導體企業的一種威脅,但是從長期來看,德州儀器全面進入中國發展是遲早的事情,即使不是通過收購,也會以別的形式進入,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對于這樣的高科技行業而言,只能是加速了中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格局重整,德州儀器等所注入的新技術、工藝、管理等對于整體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會逐漸顯現出來。
半導體“國字號”具備成功基礎
目前,除了成芯“企業代管”這種模式,我國還有像中星微這種海歸回國創業的發展模式,華虹、大唐這種國有控股整體競爭力較大的發展模式,同時還有華為海思半導體的這種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發展模式。
“一招鮮吃遍天”的經營模式往往在海歸創業的企業中較常見,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也注定不可能長久。財報顯示,中星微2010年第二季度凈虧損為430萬美元。同時,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中星微只有三年實現了微薄盈利。
華虹、大唐微電子等類型的國有控股企業,整體競爭實力較強,資金雄厚,在一些政府項目的建設中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如在公交IC卡、世博會門票中都有其身影。
而海思其前身則是創建于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隨著公司整體的發展及戰略需要,海思認為仍在華為旗下不利于其自身發展,而需要與終端產品脫離,單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