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患上“國外依賴癥”制約行業發展
中科院院士王占國也曾指出,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掌握改良的西門子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8988.htm據悉,目前國內在建多晶硅生產廠所用的改良西門子生產法是向俄羅斯購買的技術,而該技術與美國、日本等國企業還有相當差距。正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才導致國人得出多晶硅屬于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的結論。
專家表示,如果嚴格按照閉環技術生產,造成環境污染的概率很小,只是偶然事件。
多晶硅行業亟需整治
業內人士認為,多晶硅是資金密集型產業,“三高”——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是其重要特征。因此盡快設定行業準入門檻成為該行業健康發展的緊迫要求。
“此前多晶硅行業的確存在著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這無助于多晶硅企業掌握核心技術,也不利于實現核心設備的國產化。”中國電科集團第四十八研究所副所長伍三忠認為,國家應該制定相關準入門檻來規范這一行業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行業特別需要政府推動,但政府調控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他們認為,調控應限定在準入標準、產能預警和政策協調三方面,但不應通過規模、技術等指標設定準入標準,而應強調環保、用地等標準。
“回顧其他產業的發展就不難發現,市場競爭才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最大動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曾表示,比如家電、汽車、計算機等行業,當年都是千軍萬馬進入,經過多年激烈競爭,剩下的都是大而強的骨干企業。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多晶硅價格出現暴跌,國內多晶硅市場開始“退燒”的情況下,出臺行業標準恰逢其時。
“不越位,不缺位”是企業對政府調控的共同期待。其實,多晶硅行業調控的邊際在《可再生能源法》中早有界定:“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國家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參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依法保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者的合法權益。”
業內期待,以多晶硅為代表的新能源管理體制早日理順,多晶硅產業以期迎來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