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術的醫療服務系統分析
問題與挑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8505.htm雖然智能化、行動化的醫療系統能大大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質量,優化管理流程,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有發現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使移動醫療更加完善。
首先,對護理行為執行時間的正確性反映有所欠缺:由于護士工作一般位于護士站與病房之間,護士不可能執行一條醫囑后馬上記錄一條,一般把醫囑分解時間認作執行時間 , 導致計算機系統并不是每一條醫囑都有實際執行狀況的記錄;
其次,對患者費用發生狀況的客觀性反映欠缺:由于現有的系統是在醫囑轉抄階段就對其所分解的執行項目進行了收費,而關于病人是否得到相應治療?實際消耗了多少衛生材料?此方面的信息無法及時地記錄,因而就容易出現計費的疏漏;
再次,對醫療護理任務執行狀況的真實性反映欠缺:已有的信息系統在病房的應用僅僅局限于在護士站的醫囑分解 ( 或錄入 ) 、查詢、確認以及部分護理記錄的書寫。在具體醫囑執行過程中,對護理任務的執行狀況的確認是提前或是延后的,難免會出現一些人為的失誤或醫囑執行不當的情況,如遺漏執行某項醫囑等,一定程度上存在醫療安全隱患;
第四,對護理查對制度執行的支持欠缺:“三查七對”是護士執行醫囑的重要環節 , 以往對病人身份的唯一性的查對 , 主要依靠床號或姓名 , 對治療內容的確認依據是治療單、輸液單等 , 這樣既存在病人身份識別差錯的危險 , 也無法識別治療單抄錯等情況。當然由于床頭牌的存在對保護病人的隱私存在明顯不足。而對于睡眠、昏迷、有精神障礙或者新生兒等的查對存在一定隱患;
最后,對改進護理模式的支撐欠缺:護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護理文件的書寫 , 即使使用電子護理記錄 , 傳統情況下也還存在較多的重復勞動 , 如測量體溫需要記錄在紙上 , 再到護士站抄錄 , 沒有更多的時間照護病人。同時在電子病歷實施的情況下 , 系統無法將護理行為發生的有關臨床信息與電子病歷的數據即時相互共享。
實施效果
聯安健診是臺灣第一家醫療體檢中心。在聯安健診的診所中,每位病人的手腕上都會佩戴內嵌有RFID電子標簽的手環,其中記錄病人的詳細信息。從接待柜臺到帶組的護士,均可利用PDA等手持數據終端及時讀取每位病人的信息,并且可以通過手持數據終端幫醫護做即時的體檢流程安排,例如項目加退選以及病例資料的建立等。大大提高了聯安健診的服務品質。
為了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健康檢查服務,聯安用了三年時間整合RFID和無線網絡Wi-Fi技術,配合全院無線基地臺建置,與醫療信息系統的應用,提供護理人員人手一臺手持數據終端。并在手持數據終端內建受檢者健診資料,取代原本厚重的紙本病歷與數據。現在,護理人員只要在手持數據終端的屏幕點兩下,就能立刻調閱受檢者過往的病歷記錄數據。
自從聯安實施移動化服務之后,候診流程不再受空間的限制,護理人員可輕松調閱受檢者以往的健診報告,快速了解受檢者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家族病史等,在第一時間內根據受檢者的健康需求,給予體檢項目加退選的建議,并在短時間內安排完畢。 此外,它對體檢流程也能更有效的控管。護理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所有體檢受檢者的體檢流程與速度,適度調配受檢者的檢測流程,讓受檢者免除在體檢流程候診的時間浪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