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升溫 產業鏈脫節成瓶頸
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類產品展會CES全稱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于1月10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閉幕。作為2009年少數逆勢上揚的新興產業,電子書受到主辦方青睞,特意辟出ebook & digital展區。而電子書參展商也不負眾望,展出產品成為展會最大亮點之一,很多媒體甚至用“異軍突起”來形容這個行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5164.htm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曾表示,中國的電子書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專家提出質疑,國內電子書行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整體實力較弱,產業鏈不夠合理和緊湊,市場培育度也不高。通信專家項立剛告訴本報記者,2010年是一個坎,面對著國外品牌的沖擊,中國企業能否腳踏實地將成為一個關鍵。
“概念”落地
劉迎建給中國經濟時報描繪了未來一兩年內中國電子書的“概念版”:它將具有超過9英寸的彩色屏,可彎曲,并且更薄更省電。此外,通過WIFI等通訊元件更快捷地登錄移動互聯網,在網上書城下載最新的圖書。然后邊閱讀,邊用手寫輸入做邊注。“最重要的是,電子書的價格肯定能降到千元以內。”劉迎建透露,隨著臺灣眾多液晶屏廠商的加入,成本下降指日可待。
而在今年的CES上,劉迎建所說的“概念版”落了地。不僅三星、索尼等國際巨頭發布了新品,也有Spring設計公司的雙屏電子書,Plastic Logic公司可彎曲的QUE電子書,出版巨頭Hearst發布的適合報紙、雜志閱讀的Skiff電子書。漢王帶去了幾款大尺寸的電子書,最大達到9.7英寸,并且具有WIFI和手寫功能。
去年,劉迎建還表示苦于沒有軟屏和彩色屏,沒辦法實施戰略部署。而在今年,所有的技術都迎刃而解。另外,成本的降低也將使電子書擺脫“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地位。
產業鏈脫節
項立剛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的電子書產業還很初級,產業鏈沒打通:終端廠商專注于出產品,急缺內容資源;內容出版商手握大量資源,卻苦于沒有載體。
“電子書市場還需要2—3年的培育期,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產品成本太高,導致市場覆蓋率不高。這對終端廠商和內容出版商的對接造成很大影響,好書到不了消費者手中,就會降低電子書的吸引力。”項立剛建議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通力配合,降低電子書成本,提高內容服務,拉攏消費者。
據易觀國際近日發布的2010年電子書行業的趨勢報告稱,電子書品牌將進入多元化,行業原有的漢王、翰林、易博士等廠商將面臨方正、大唐,甚至日韓系的沖擊。此外,在完成了業務整合后,盛大等內容提供商也將涉足設備領域。由于終端盈利前景的暗淡,一些較具實力的廠商將會通過并購中小內容提供商、尋求與傳統出版商合作或者自建內容平臺等方式,以“終端+內容”模式打通電子書市場產業鏈。
電子書行業的龍頭亞馬遜自身擁有30萬本電子書的版權,并實時上架最新書籍,再加上Kindle強大的功能,亞馬遜雖為一家企業,實際上卻是整條產業鏈良性運營的縮影。反觀中國的電子書提供商,“脫節”現象嚴重,其最大瓶頸依然是內容。有專家表示,中國特殊的圖書版權市場導致電子版權的利益分割不很清晰,這就阻礙了新書電子版的進一步推廣。
國內廠商也意識到了這點,包括漢王在內的多家企業紛紛推出網上書城,加強與內容出版方的合作。漢王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漢王第一階段主要是通過銷售終端,擴大內容流通渠道;第二階段的目標是建立以內容為交易的電子書流通平臺。
劉迎建表示,不同于亞馬遜,漢王將采取“二八分成”的運營模式。電子書版權由內容商來定價,所獲收入進行二八分成,內容商得八成。他相信這一運營模式將充分調動起內容商與漢王合作的積極性,并使以內容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轉化成經濟效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