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PTV仍在試水大步前行還需火候
——
競爭焦點白熱化
“IPTV業務的競爭主要來自兩個層面:一是來自傳統電視運營商 的跨行業競爭,二是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北京朝歌寬帶數碼科 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石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就在不久前,中 國電信大張旗鼓地啟動了5省市17個本地網的IPTV試點,中國網通也 宣布將IPTV試點城市從1個擴張到20個。但從目前來看,兩家運營商 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領地上展開IPTV業務試點工作,彼此之間的競爭 似乎還談不到激烈。“現在真正的威脅還是來自傳統電視運營商。” 石映說。
事實并非像業界和媒體轟轟烈烈宣傳的那樣———IPTV似乎已在 中國一片繁榮。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副總裁汪瑩認為,與中國現有的4000 萬寬帶用戶相比,目前的IPTV用戶屈指可數,市場滲透率只有不到 0.5%,還遠未成氣候。
汪瑩指出,目前中國內地的視頻服務價格非常低。在中國香港和 歐美等地,有線電視的收費都高于電信收費,而中國內地的情況卻相 反,ADSL包月費大多在80元-120元之間,有線電視月收費卻只有十幾 元錢,這是不合理的。“在中國內地,視頻業務的資費已經無法再低 了,如果只是本著廣電傳統經營的業務———廣播電視和點播來發展 IPTV的話,IPTV將根本沒有生存空間,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汪瑩 說。
“短期來看,傳統電視確實是IPTV的攔路虎,因此我們必須寄希 望于IPTV發揮傳統電視所不具備的魅力。運營商最終的目的是將電視 變成IP的多業務終端,有效地將視頻、通信和PC三個領域結合到一起, 為用戶提供一體化的服務。”賽迪顧問消費電子咨詢事業部的曹衛云 告訴記者。
內容成IPTV救命草
既然短期內還無法建立絕對優勢與傳統電視抗衡,IPTV就只有在 內容和資費上做足文章,以此來達到吸引用戶的目的。
香港是公認的目前亞洲IPTV發展最好的地區。在不久前香港舉辦 的IPTV 2005亞洲論壇上,記者親身體驗到了電訊盈科(PCCW)的“寬 頻電視(IPTV)”業務,總體感覺非常好,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 其IPTV仍然以視頻電視節目為主,用戶之間利用系統進行互動和交流 的節目還是很少,享受不到有別于傳統電視的其他增值業務。
“香港市場的競爭確實可以用‘慘烈’來形容,除了要面對來自 大大小小有線電視、數字電視運營商的競爭,我們還要面對來自電訊 盈科等其他電信同行的競爭。”香港寬頻網絡有限公司的鄧凱在接受 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大家還都是在內容和資費方面絞盡腦汁。”
記者在電訊盈科的營業店中了解到,目前電訊盈科“NOW”寬頻 電視包涵有電影、資訊、新聞、娛樂、音樂、兒童啟發與學習、體育 等頻道,每個主頻道之下又開辟了眾多子頻道,內容非常豐富。在資 費上,電訊盈科采取了多種靈活的策略,節目組合完全由用戶決定, 費用多少則完全由自己控制。營業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不久電訊盈 科的IPTV用戶剛剛突破50萬,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面對對手的有力競爭,鄧凱告訴記者,11月底,香港寬頻推出了 “月費只需128港元,就可任意觀看香港寬頻70多個頻道”的促銷活 動。“目前,香港寬頻的IPTV用戶數已經達到了15萬。”鄧凱說。
關于中國內地的IPTV試點,汪瑩告訴記者,目前終端用戶的總體 感覺還是非常差,除了時移電視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其他增值業務。 “而這也正是今后中國IPTV要取得突破的關鍵點之一,運營商必須不 斷推出像卡拉OK、遠程教育、信息發布、社區服務等用戶感興趣的增 值業務,吸引住用戶眼球,IPTV才有希望。”汪瑩強調。
曹衛云認為,發展網絡電視業務,最關鍵的問題是把它與傳統電 視、數字電視盡可能地區別開,即盡可能提升IPTV的差異化競爭能力。 “互動、差異化的內容及應用是IPTV業務發展的主要動力,只有提供 有別于傳統電視業務而且能吸引用戶的服務內容,IPTV才能獲得更大 的市場空間。”但據記者了解,目前,除了受制于視頻資源外,相關 技術在實際商用上的不成熟也限制了網絡電視現階段的內容及應用提 供能力。
運營商謹慎中前行
目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IPTV之所以能得到大規模的發展,主要 得益于其電信和廣電領域的互相準入、完全開放。中國的環境則不同, 電信和廣電彼此封閉,在產業鏈上,電信運營商有接入的優勢,廣播 傳媒集團有內容及政策的優勢,雙方都希望成為產業鏈上直接面對最 終用戶的關鍵一環,這就為IPTV的發展帶來了巨大障礙。
在此次IPTV2005亞洲論壇上,上海文廣集團下屬專門負責網 絡電視業務的上海東方寬頻傳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懷宇再次公 開呼吁:“電信和廣電運營商都面臨著產業轉型問題,雙方更應該合 作,而不是互相搞隱性競爭。”
“中國各地目前正在進行的IPTV試點模式主要有哈爾濱模式、上 海大寧模式、上海浦東與閔行模式、杭州模式。除了杭州模式有其獨 特的特點之外,其他運營模式普遍是電信運營商負責網絡,上海文廣 承擔IPTV意義上的SP角色,負責內容、版權、計費等管理平臺,而眾 多內容提供商將聚集在下游。”曹衛云說。
隨著今年年底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與上海文廣進行緊密的合作, 是否暗示著目前政策層面的瓶頸已被突破,運營模式已有所定論呢?
汪瑩認為,現在還很難下這樣的結論。“政策層面上今年只是開 了一個門縫。”汪瑩評價說,“首先上海文廣作為唯一一家獲取牌照 的廠商和內容提供商,不足以支撐整個市場的發展,而且壟斷的內容 和牌照也會帶來問題。再者,上海文廣如果在每一個城市開展IPTV業 務,還必須向當地的廣電部門和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申請,事情就太復 雜了。事實上,目前真正能開展IPTV業務的只有上海和哈爾濱兩個城 市。雖然文廣集團在其他城市都有獲取牌照的可能性,但目前都還是 處于‘進行時’。”
面對重重障礙,電信運營商雖然一直保持著對IPTV的積極性,但 在行進步伐上表現得很謹慎,畢竟這牽涉到巨額投資和大規模的網絡 改造,更何況IPTV的贏利模式現在依然還是一個問號。
“2006年是關鍵的一年,如果上半年能夠發放第二張、第三張牌 照,那么2006年底IPTV的用戶數肯定會有規模突破。”汪瑩說。她表 示,2006年年中,IPTV牌照再次發放的可能性很大,但仍然會被廣電 機構握在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