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文,點名6G!
本文來源:物聯傳媒
本文作者:市大媽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突破百項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形成百項標志性產品,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遍應用,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為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

上下滑動查看詳情
《意見》中,多處提到了6G。
在未來產業的部署中,關于未來健康方面提到:加快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推動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新型醫療服務,研發融合數字孿生、腦機交互等先進技術的高端醫療裝備和健康用品。
在打造標志性產品方面,提到6G網絡設備。開展先進無線通信、新型網絡架構、跨域融合、空天地一體、網絡與數據安全等技術研究,研制無線關鍵技術概念樣機,形成以全息通信、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特色應用。
優化產業支撐體系中,關于強化新型基礎設施方面提到:深入推進5G、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千兆光網等建設,前瞻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引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服務未來產業,深化設施、設備和數據共享,加速前沿技術轉化應用。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融合賦能,發展公路數字經濟,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
可見,6G在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我國6G最新進展
從2018年開始,我國就已經著手研究6G技術。幾年過去,6G發展也已經從概念形成階段走向技術突破的階段。那么,6G到底取得了哪些突破?
據悉,IMT-2030(6G)推進組成立了專題研究組深入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攻關6G基礎理論、無線技術、網絡技術、網絡系統設計和無線系統設計等,更是在2023年度發布了2本白皮書和16本研究報告。
此外,IMT-2030(6G)推進組推進6G技術試驗,分為關鍵技術試驗、技術方案試驗和系統組網試驗等三個階段。其中關鍵技術試驗推動重點技術方向概念樣機研發,驗證技術性能,加快技術創新優化,促進形成技術共識。
2022年-2023年期間,IMT-2030(6G)推進針對太赫茲通信、通信感知一體化、智能超表面、無線AI、算力網絡、分布式自治網絡、數據面與數據服務進行了測試試驗。
太赫茲通信方面:借助多天線技術,原型樣機有能力支持弱移動性場景,但目前多天線相關的技術方案和移動性場景的研究測試受限;廠家自研的關鍵空口技術可以有效補償太赫茲器件非線性失真嚴重、采樣精度低等非理想特性;下一步將加強關鍵空口技術研究及測試,如波束切換、碼本設計、低復雜度信號處理技術等。
通信感知一體化方面:主要采用基于自發自收感知和通感時分復用;不同測試平臺通感資源開銷配置差異較大,不同場景感知資源需求仍有待驗證;下一步將加強通感融合技術方案研究,如新波形、通感空分復用、基于設備間交互的感知技術等。
智能超表面方面:支持基于終端測量或波束預訓練的動態波束調控;支持****覆蓋下和RIS覆蓋下的多用戶空分復用,支持RIS覆蓋下的多用戶時分復用;RIS新型天線可實現單流傳輸,多流傳輸性能有待開發及驗證;下一步將加強分布式RIS架構的研究和樣機實現,開展RI5多流傳輸和RIS覆蓋下多用戶空分復用的測試驗證。
無線AI方面:基于AI的物理層優化設計在信道環境差的條件下有更大的增益空間;基于AI的多模塊聯合優化;下一步將重點加強AI模型泛化性、推理實時性以及跨廠商模型互通性研究及測試驗證。
算力網絡方面:可實現算網融合感知、算網融合控制與調度、算力服務部署功能,但仍需增加典型場景技術方案可用性的測試內容;多數廠商將計算能力、網絡時延作為算網感知和業務需求的主要參數,但仍需進一步明確算網QoS標準模型;下一步將增加技術方案可用性測試,加強計算功”能協同技術方案研發與測試。
分布式自治網絡方面:部分方案對中心節點依賴性強;節點劃分原則不夠清晰;下一步將明確分布式節點劃分原則,如考慮分布式節點間的拓撲隱藏:明確性能指標,分布式節點支持的用戶數、節點間數據同步時延、跨節點服務時延等。
數據面與數據服務方面:驗證了基于TCP/IP協議建立多段節點間連接,實現數據服務承載編排、數據隨路處理功能;驗證的數據類型存在差異,仍需進一步明確數據服務的數據對象;下一步將加強數據管理、數據傳輸協議等關鍵技術研究,增加數據服務功能與其他功能協同技術方案研發與測試。
全球6G發展進程
根據ITU、3GPP等機構的6G發展進程計劃:
2020-2025年,是6G概念的形成階段,將確定6G愿景需求及概念;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6G國際標準奠定技術基礎。
2025-2029年,是國際標準化階段,將開展國際標準研制,形成全球統一的6G國際標準。
2026-2030年,是產業研發階段,將全面推進產業研發,構建完整產業生態,加快推進產業成熟,支撐6G商用。

全球6G發展進程計劃
來源:中國信通院
2023年,6G發展方向逐步清晰,3GPP確定了6G時間表。6月份,ITU完成《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等文件,描繪了6G目標與趨勢,提出了6G典型場景和關鍵能力指標體系,包括6大典型場景和15大關鍵能力指標。
在6大典型場景中,3大類為原來5G場景的增強,分別是:eMBB升級為沉浸式通信、mMTC升級為大規模連接和uRLLC升級為極致通信。另外3個新增的場景為:泛在連接、人工智能與通信融合和感知與通信融合。

6G場景之輪
來源:ITU、中國信通院
同時,6G還定義了四大設計原則,分別為持續性、連接未聯,無處不在的智能,安全/隱私/彈性。ITU所定義的6大場景和4大設計原則相互協同,共同構成6G“場景之輪”。
ITU也對6G的能力做了定義,射頻無線通信網絡的15大能力再次得到提升或重新定義。在這些能力提升中,有9項能力是在原有網絡能力中做的提升。還另外重新定義了AI、持續演進、感知、覆蓋、交互、定位這6大能力。ITU將6G的能力稱為“6G能力調色板”:

6G能力調色板
來源:ITU、中國信通院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支撐ITU完成了《面向2030及未來的IMT愿景建議書》等重要文件,我國6G理念得以充分體現,有力主導6G概念形成全球共識,在上述提及的6G 6大典型場景和15大關鍵能力指標中,我國分別貢獻了5大典型場景和14項關鍵能力指標。
寫在最后
關于6G,在《2024 中國物聯網創新白皮書》的通信層中也將有所展現。本次白皮書是在物聯中國團體聯席會的指導下,全國 30+ 個省市物聯網組織聯手合作,由深圳市物聯網產業協會、AIoT星圖研究院著手編制,通過對物聯網產業長時間、全方位地觀察,針對中國物聯網產業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形成一個物聯網系統性的知識“星球”。如您對此白皮書感興趣,請聯系:

張老師
188 1890 7939(微信同號)
~END~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