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硅谷先驅,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于今日去世,享年94歲!

        硅谷先驅,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于今日去世,享年94歲!

        發布人:芯片行業 時間:2023-05-08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戈登·摩爾于3月24日去世」

        硅谷先驅、英特爾(Intel)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于3月24日去世,享年94歲。摩爾博士在半導體芯片設計和制造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將計算機芯片轉變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共同推動了硅谷的繁榮。英特爾公司美國時間3月24日宣布了他的離世,但未透露具體細節。

        image.png


        作為集成電路歷史上的核心人物,摩爾博士在1965年做出了著名的預測,即計算機性能將在未來十年里每年翻一番,之后又將這一預測修改為每兩年翻一番。他的預言被稱為“摩爾定律”,成為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幾十年來競相成功達到的標準。摩爾博士的預言使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更便宜,通過將更多電路集成到硅片上,實現了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


        英特爾公司在1971年推出了第一個集成電路,即微處理器,成為單片計算機的大腦,功能強大到可以被稱為“通用可編程處理器”。這個微處理器在一塊12平方毫米的硅片上有2300個晶體管,這片硅片只有指甲蓋大小。如今,英特爾在同樣的空間里可以放置大約12億個晶體管。


        戈登·摩爾博士曾表示,雖然通過在更小的芯片中放置更多的晶體管來提高計算機的性能最終會違反物理定律,但不要預測“進步的終結”,因為科學家們會繼續找到更巧妙的解決方案。摩爾博士的遺產將永遠與半導體技術的發展聯系在一起。


        「摩爾定律的提出」

        (本段節選自《芯片戰爭》一書,可在公眾號后臺領取)

        在肖克利發明雙極型的結型晶體管后不久,單極型的結型場效應晶體管(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JFET)就被發明了出來。但一直要到CMOS工藝發明以后,場效應管(FET)才在與雙極型晶體管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雙極型晶體管制作工藝復雜、功耗較大,優點是速度快且耐用,比較受軍隊和航天系統的青睞。有了低成本且功耗極低的CMOSFET,才有可能實現在一塊很小的硅晶片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也不會發熱,芯片才可能在消費電子市場上獲得廣闊的發展前景。CMOS工藝成為芯片制備的主流技術,此后無論芯片制造發展到哪一個技術節點,其根本技術原理都離不開它。除了芯片,CMOS在數碼攝像器材的感光元件等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


        CMOSFET的發展,給了摩爾極大的靈感。他意識到,有了這一技術的加持,晶體管也許可以越做越小。

        基爾比(Jack Kilby)制作的第一塊芯片上僅有20個左右的電子器件。到1965年,也就是芯片問世的第七年,摩爾觀察到了一個現象:晶體管的尺寸在不斷地縮小,這使得一個同樣大小的芯片可以封裝更多的電路。芯片上的晶體管密度,每隔一年就能翻上一倍。晶體管隨著尺寸縮小,幾乎所有的指標都改善了,單位成本和開關功率消耗下降,速度提高。這意味著芯片的性能也成倍地增長。摩爾預言:“集成電路將帶來諸多奇跡——家庭計算機、自動控制的汽車以及個人便攜式通信設備。”摩爾將他的觀點寫成一篇以《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為題的文章,發表在《電子學》雜志上。后來人們把他的這一觀點稱為摩爾定律。需要說明的是,其實僅有存儲器和處理器芯片是嚴格遵循摩爾定律發展的,其他芯片如模擬芯片的發展速度明顯不可能遵循摩爾定律的要求。

        在當時,摩爾的預測聽起來就像是科幻小說。連他本人都認為,這個增長速度不會一成不變地永遠繼續下去,還有十年至十五年就會發生變化。要知道,摩爾定律實際上并不是一條嚴謹的、客觀的物理定律,只是對一種經濟現象的主觀描述或者預測。摩爾定律也并非一成不變。后來,摩爾定律被修正為每18個月翻一倍,再后來又修正為每24個月翻一倍,到如今速度明顯更慢。正確說法應該是,摩爾定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正是因為摩爾和諾伊斯創辦的英特爾領導著全球芯片產業界幾十年如一日地朝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努力,一次又一次地越過巨大的技術瓶頸,才造就了摩爾定律持續五十多年的奇跡。

        image.png


        至于摩爾本人,意識到仙童不僅不可能跟得上摩爾定律的發展速度,而且仙童付給他的薪水的增長速度更慢。仙童剛創立的時候,“八叛逆”每個人都分到了7.5%的股份。在這之前,所有著名的信息技術(IT)公司,如IBM、摩托羅拉和德州儀器等,都樂于給員工豐厚的待遇,但從來沒有給員工股權的習慣。諾伊斯很感慨地說:“像我這樣的人本以為這輩子只是上班掙工資的命,突然間,我們竟然得到了一家新創公司的股份。”股權激勵的作用是驚人的,仙童僅用了6個月就開始盈利。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可是,菲爾柴爾德按照事先的約定用300萬美元收回了所有的股權。于是,仙童的那些半導體精英們再次陸續“出逃”,像蒲公英一樣將芯片技術的種子撒遍了硅谷。在仙童之后,資本方才開始重視給精英員工股份或期權。加上加州法律對將老東家技術帶走創業的離職員工一向很寬容,這才有了今天硅谷的繁榮。


        1968年,摩爾和諾伊斯離開了仙童,創辦了英特爾(Intel)。公司名稱來自“集成電子學”(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縮寫。投資家阿瑟·洛克僅用48小時就為英特爾籌足了250萬美元的初始股本。新生的英特爾要做什么產品呢?他們把目光投在了計算機使用的存儲器芯片。他們相信,只要產品能夠跟上摩爾定律的節奏,英特爾就能橫掃所有競爭對手。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硅谷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东辽县| 南皮县| 格尔木市| 龙江县| 福鼎市| 大方县| 安阳市| 张家川| 辰溪县| 色达县| 怀化市| 永福县| 汝城县| 监利县| 神木县| 色达县| 凤山县| 光泽县| 鞍山市| 万荣县| 宜宾市| 栾川县| 镶黄旗| 于田县| 高要市| 临猗县| 项城市| 平乡县| 三门峡市| 鲜城| 临清市| 申扎县| 邢台县| 新蔡县| 新安县| 韶山市| 仁寿县| 惠来县| 重庆市|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