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是不是越貴越好?

和許多其他商品不同,耳機的音質并不遵循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2018年聲學博士肖恩奧利弗測試了市面上170款耳機的音質。結果發現耳機的音質和價格幾乎沒有關系,售價僅七百塊的索尼MDR-7506在音質上可以媲美價格十數倍于自己的高端產品。而一些價值過萬的耳機,音質也可能差的一塌糊涂。

一款音質足夠好的耳機可以還原現場,讓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在專業上被稱為高保真度,也就是發燒友們常說的HI-FI。但問題是,所謂HI-FI并不是一個有公認明確標準的概念,就像許多知名博主,其實根本不知名一樣,許多音質欠佳的耳機都自稱是HI-FI耳機。有時甚至只需要做一個看著厲害的p p t 和一張連單位都不標的折線圖,就足以拿來忽悠不知內情的廣大消費者,如果不想上當受騙,那在發燒之前,你還需要提高一下自己的知識水平。


衡量耳機音質的參數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總諧波失真和頻率響應這兩個參數。為了理解這兩個參數,我們要從頻率的維度來重新審視聽到的聲音,你聽到的所有聲音都可以看作是不同單一頻率的聲音相疊加的結果。我們可以將一段波形復雜的聲音拆分成所有頻率疊加之前的樣子,得到一張這樣的頻率分布圖。也就是你在一些音樂軟件上看到的那些隨節奏跳動的柱狀圖。

如果一個耳機發出的聲音,可以在每一個頻率上都和錄音現場人們聽到的完全一致,那么它就能完美的還原出聲音本來的樣子。但現實中并不存在這種完美的耳機,當耳機播放某個頻率的聲音時,由于諧振現象往往會在更高頻率產生多余的雜音,這被稱為諧波失真。諧波失真越高,雜音也就越多,耳機的音質就越差。不過好在只要不是那種路邊攤,十幾塊錢一副的耳機,大多數耳機的諧波失真一般都較小,高端一些的耳機往往在百分之一以下,人耳難以分辨。此時決定一個耳機音質的往往是頻率響應。如果某一頻段的聲音過高或過低,往往會對整體音質產生災難性的影響。比如高頻的缺失會讓聲音顯得空洞。而如果高頻過高,又會讓聲音變得刺耳。
假如我們生前就有這么一個奇怪的樂器,演奏出了這樣一段,每個頻率都音量相等的音樂。由于軀干、腦袋的遮蔽和耳朵的反射,不同,頻率的聲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強或削弱。

人們最終聽到的聲音在頻譜圖上會變成這樣一條曲線。而耳機發出的聲音不經過身體,直接通過耳道傳到鼓膜,所以耳機測得的實際頻率響應越接近這條曲線,就越能還原人們實際聽到的聲音,音質也就越好。比如音特美聲學實驗室,按照這條曲線,在20年前研發的ER4系列入耳式耳機,至今仍是備受音樂發燒友和錄音師追捧的神器。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