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錤:蘋果造車團隊已解散,2025恐難量產
在手機、電腦上呼風喚雨的蘋果,為什么造車屢屢遭遇危機?
「蘋果汽車項目團隊已經解散了一段時間,」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說道。「需要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內進行重組,以實現到 2025 年量產的目標。」這是蘋果消息資深爆料人士最新的一條推文。
關于蘋果造車的消息總是「不確定」的狀態:早在 2014 年蘋果內部就批準了「Titan」造車項目,其目標是具有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的電動汽車,然而有時看起來蘋果已經搞定了 Apple Car 的設計,有時卻連設計團隊都無法保持穩定。
在失去幾位高管和工程師后,Project Titan 自 2021 年 9 月起一直由 Kevin Lynch 負責。
Lynch 自 2013 年以來一直在蘋果公司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 Adobe 幫助領導了 Flash 的開發。憑借技術副總裁的頭銜,Lynch 多年來在 Apple Watch 及其相關健康功能的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 Lynch 本人沒有汽車行業的經驗,但彭博社去年在一份報告中表示,蘋果「有一些來自汽車行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參與該項目」,其中包括特斯拉和寶馬的前高管。
不僅如此,幾周前的一份報道顯示,兩家蘋果供應商正在為汽車生產做準備,以試圖競爭 Project Titan 項目:
其中,富士康一直是最大的 iPhone 生產商,其去年宣布進入汽車行業,并確認了到 2023 年在北美生產電動汽車的計劃。去年的報道稱,該公司正在美國和墨西哥尋找廠址。
消息人士稱,雖然面臨韓國現代、加拿大麥格納的競爭,富士康仍可以通過逐步積累造車經驗,利用其 MIH 平臺(電動車開放平臺)、電子元件產品以及之前與汽車制造商(包括 Stellantis 和 Fisker)合作的經驗,來建立其在 Apple Car 供應鏈中的地位。
總部位于中國的立訊精密則已經通過與奇瑞集團合作生產電動汽車加入市場。這對蘋果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它可以幫助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消息人士指出,韓國的 LG、SK On 和三星 SDI 可能會為美國的 Apple Car 供應電池。與此同時,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可能會需要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供應電池。
但在項目無進展的情況下,這些猜測都很難說站得住腳。《電子時報》本月報道說,蘋果汽車可能會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進入量產階段。然而業內消息人士稱,蘋果進行必要的道路測試的時間線還為時過早。
郭明錤的推文和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的另一篇報道互相呼應。今年 1 月他曾表示,在蘋果汽車團隊軟件工程項目管理負責人 Joe Bass 離職后,Apple Car 項目正處于「事關成敗的一年」。
蘋果公司內部的目標是在四年內推出其自動駕駛汽車,這比一些工程師今年早些時候計劃的五到七年的時間表要快。但時間是不確定的,2025 的目標能否實現,還取決于公司完成自動駕駛系統的能力——這也是目前看來最難以實現的一環。
參考內容:https://9to5mac.com/2022/03/15/kuo-apple-car-project-reorganization-critical-to-shipping-in-2025-after-team-dissolved-for-some-time/https://www.digitimes.com/news/a20220302PD213/apple-foxconn-luxshare-precision.html?chid=13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