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窮舉法“一口氣”制備46種催化劑,中科大團隊發明“高溫固體膠”,有望大幅降低燃料電池成本

        窮舉法“一口氣”制備46種催化劑,中科大團隊發明“高溫固體膠”,有望大幅降低燃料電池成本

        發布人:深科技 時間:2021-11-07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一定要制備 46 種嗎?”


        “對,這叫窮舉法。既然新方法比較好,就得有所證明。46 種催化劑可覆蓋所有第四周期的過渡金屬元素,驗證了方法的通用性?!?/span>


        發一篇 Science,一口氣制備 46 種鉑合金燃料電池催化劑,擔任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教授梁海偉這樣解釋“46”的來源。


        研究中,梁海偉聯合該校林岳博士、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水江瀾教授,研發出高溫“硫固體膠”合成法,借此制備出一系列高性能鉑合金氫燃料電池催化劑,有望縮減氫燃料電池成本,亦能給大規模產業化注入新動力。


        研發高溫“硫固體膠”合成法,有望降低氫燃料電池成本


        10 月 22 日,相關論文以《用于燃料電池的鉑金屬間化合物納米顆粒催化劑的硫錨定合成》(Sulfur-anchoring synthesis of platinum intermetallic nanoparticle catalysts for fuel cells)為題,發表 Science 上。

        催化劑有多重要?以氫燃料電池為例,它之所以能工作,在于在陰極和陽極分別發生氫氧化反應和氧還原這兩個電化學半反應,從而能將化學能直接轉成電能。而作為一種發電裝置,氫燃料電池具備高效、清潔、無碳等優點。


        想讓上述兩個電化學半反應快速發生,必須使用昂貴的鉑基催化劑。特別是在陰極,需使用大量鉑基催化劑來對氧還原反應進行催化,這也讓氫燃料電池成本始終居高不下。梁海偉表示要想實現這類電池的大規模商業化,關鍵有兩點:其一是降低鉑的使用量,其二是制備高活性催化劑。

        基于此,通過高溫“硫固體膠”的合成法,梁海偉等人借助硫原子與鉑原子的相互作用,像固體膠一樣把鉑合金納米顆?!罢场痹谔驾d體上,并且是在高溫條件下。這不僅可有效防止高溫下納米顆粒的尺寸變大,并能制備出 46 種鉑合金燃料電池催化劑。


        打個比方,假如硫原子和鉑原子是一對好朋友,碳原子的職責是抓住鉑原子,但是力氣很小的它很難抓住。硫原子的力氣比較大,它可對碳原子施以援手,在其幫助下可抓住不少鉑原子。并且,隨著溫度上升,鈷原子能夠自動聚集到鉑原子團上。當溫度降低并趨于平穩時,鉑和鈷兩種原子就能齊整整地“排排站”。


        該團隊發現,在較大壓縮應變范圍內,鉑合金的氧還原活性會伴隨壓縮應變的升高,而呈現出單一上升趨勢,這和經典理論預測的火山關系趨勢并不一致。


        基于此,梁海偉等人預測,進一步降低鉑合金催化劑的晶格參數、并因此提高壓縮應變時,催化性能或可攀至峰值。此外,研究團隊從 46 種催化劑中選出幾種高活性催化劑,活性到底有多高?據介紹,所篩選出的催化劑可讓氫燃料電池性能觸及國際領先水平。


        相比商用鉑碳催化劑,此次合成的鉑鎳合金催化劑的活性高出前者 5 倍之多。貴金屬鉑的使用量只需達到商用鉑碳催化劑的十分之一,即可讓鉑鈷合金催化劑實現相同的燃料電池性能。


        回到開頭的問題:一定要制備 46 種嗎?梁海偉進一步解釋稱,借此也可幫助理解結構和性能的關聯性——即構效關系。對于基礎性科學發現來說,往往要構建材料結構和性能關聯,合成如此之多材料,然后再測試性能,自然就能將結構和性能關聯起來,并找到相應規律,而如果只有少數幾個樣品,則很難找出規律。


        他表示,合成幾十種催化劑,本身就是耗時的龐大工作。最初,他們在研究快兩年時,已經做出相關成果,后來論文投稿和修改又耗時近三年。


        在高溫下形成平均尺寸小于 5nm 的原子有序的金屬間納米顆粒

        圖片

        具體來說,原子有序的金屬間納米顆粒,具有較好的催化應用前景,但此前非常難以生產。因為原子有序所需的高溫退火,會不可避免地加速金屬燒結,從而導致更大的晶粒。


        于催化應用而言,金屬間納米顆粒確定的表面和近表面的原子排布,可賦予材料自身特殊的幾何與電子特性,這有助于提升催化的高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而金屬間納米顆粒的周期性結構,也可保證活性位點的均一性,進而可幫助我們研究構效關系。對比無序的固體溶液,雖然有序金屬間化合物的熱力學比較穩定,但實現無序到有序的躍遷,必須克服原子有序排布的動力學能壘。


        因此,制備金屬間納米顆粒催化劑,通常需要高溫促進原子的擴散和有序排列,但高溫退火也會加速粒子間燒結成塊,導致難以制備小尺寸的的金屬間納米顆粒催化劑。


        此前尚無研究報道過合成 5nm 以下的金屬間納米顆粒負載型催化劑的通用方法,也沒有人系統研究過這類催化劑的組成和活性增強機理。



        為此,梁海偉團隊提出一種新方法,即利用硫錨定來合成一系列小尺寸鉑基金屬間納米顆粒。鉑與摻雜在碳基質中的硫原子之間的強化學相互作用,可在較大程度上抑制納米顆粒在 1000°C 時的燒結,這有利于在高溫下形成平均尺寸小于 5nm 的原子有序的金屬間納米顆粒。


        基于該方法,該團隊合成了前文的 46 種小納米顆粒的金屬間化合物“庫”,其中包括 14 個二元鉑 3d 過渡金屬催化劑,累計涵蓋全部 10 個 3d 過渡金屬元素。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中,該系列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表現出很高的質量活性。


        此外,該團隊還利用合成的小尺寸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材料庫,研究了電催化氧還原反應活性與合金組分、以及鉑表面的應變關系。


        他們先將制備的金屬間納米顆粒催化劑用酸處理,然后在 400°C 下進行氫氣退火處理,借此形成具有高穩定性、和高活性的金屬間納米顆粒/鉑核/殼結構,包含金屬間核以及 2~3 個原子層厚度的鉑殼。旋轉圓盤電極測試顯示,這些金屬間納米顆粒/鉑催化劑在 0.9V 時展現出優異的質量活性和比活性。


        如前所述,他們還發現,不同于理論預測的火山型變化趨勢,直到 PtCu3 的壓縮表面應變到 ~11%,所有 fcc 和 fct 金屬間催化劑的氧還原活性、和表面應變之間呈現單調關系。


        (來源:Science


        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的差異,可能與鉑殼層的壓縮應變弛豫有關,殼層的鉑層應該表現出逐漸增加的弛豫,以及從內到外向體鉑的晶格常數減小的應變。


        該研究表明,所有被研究的金屬間納米顆粒催化劑,仍未表現出足夠高的真實表面應變、去達到火山型變化趨勢的最大值。而通過縮短金屬間化合物核的晶格參數,可進一步提升表面壓縮應變,并能達到破記錄的催化活性。


        梁海偉表示,此次順利將論文發表在 Science 上,也離不開合作團隊的協作,尤其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水江瀾課題組在燃料電池測試方面,以及中科大林岳博士在球差電鏡表征方面。


        最終,論文贏得了審稿人認可,對方評價稱:“作者向我們展示了系列二元和多元鉑基金屬間化合物的尺寸控制合成,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論文的順利刊發,并非研究的結束。梁海偉說當發現新知識時,往往會產生新的疑問。發現的構效關系盡管已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但是和經典理論預測的關系并不匹配,因此未來還要展開相關探索。


        正著手技術入股一家催化劑公司


        鉑催化劑占據燃料電池近 40% 的成本,研發高效能的低鉑催化劑,可大幅降低燃料電池的鉑用量,更有利于快速推動燃料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基于數年來在低鉑催化材料方的研究積累,梁海偉積極推動該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


        早在論文發表一年前,團隊就與安徽枡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布局申請了數個重要發明專利。

        據悉,枡水科技是一家專注電催化材料研發的高科技企業,主要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催化劑、PEM 電解水制氫催化劑及膜電極。除注冊資金外,公司還先后得到合肥市天使基金和合肥高新投資集團的資金支持等。


        此外,枡水科技未來每年都會投入資金,持續支持梁海偉團隊開展催化劑應用研究,共同攻關鉑合金催化材料的工程應用難題,以期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應用到氫燃料電池產業。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電池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溪县| 东乡| 无极县| 龙井市| 南江县| 金门县| 陆丰市| 太仆寺旗| 连平县| 贺兰县| 肃南| 和顺县| 漳平市| 洞头县| 瓦房店市| 古交市| 称多县| 万山特区| 焉耆| 逊克县| 沈阳市| 岳普湖县| 牟定县| 小金县| 寿阳县| 平顶山市| 临安市| 永寿县| 寻乌县| 浪卡子县| 连江县| 潮安县| 台中县| 三明市| 安乡县| 娄底市| 思南县| 梁河县| 大城县| 民和| 姜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