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洪小文與陸堅共探AI與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
編者按:隨著 AI 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疫情之后的世界,人們更加需要借助技術縮短彼此間距離,提升協作效率,加速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恢復與發展。微軟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突破,與不同學科和行業深度融合,加速了科研成果落地。未來,新興技術還將給我們帶來哪些機遇?我們又該如何適應變化、應對數字化轉型的挑戰?2021年8月17日,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博士做客領英(LinkedIn),與領英中國總裁陸堅博士進行了一場圍爐對談,探討與 AI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未來愿景。
陸堅:歡迎洪小文博士做客領英中國,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以及如何看待中國創新和全球創新的關系?
洪小文:微軟1992年在中國成立代表處,1995年成立微軟中國研究中心,我也是在那一年加入微軟。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一路走來,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成為如今超過5000人的規模。微軟在中國的研發布局從基礎研究開始,不斷擴展至產品開發、技術孵化和生態體系的建立,進而從中國輻射到亞太地區,逐漸發展成為微軟在美國總部之外最完善的研發基地,參與微軟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產力工具、設備等領域的全球創新,創新成果不斷注入到微軟產品當中,服務全球客戶。同時我們也通過技術孵化,推動中國本地創新,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內部孵化項目小冰;也有諸如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匯,和業界的合作伙伴一起,幫助企業做數字化轉型實現最后一公里的創新。在結合各行各業商業場景解決客戶問題的同時,也幫助我們,作為一家平臺公司,更好地了解和服務于不同行業的需求。我們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中國市場的創新正在成為創新風向標,適用于全球市場的需求。微軟作為一個 IT 的新基建公司,我們也非常重視生態的建設,與產學研的合作。因為只有生態伙伴成功,平臺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致力于與業務部門一起推動 local innovation, global impact 中國智造,慧及全球。
左:領英中國總裁陸堅,右: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
陸堅:微軟的市值最近剛超過了兩萬億美元。第一個萬億市值其實是經過了33年,而到兩萬億美元市值大概只用了兩年。小文博士您在微軟工作26年了,在您看來,微軟這么多年為什么能夠保持競爭力和增長?
洪小文:我自己也感到很幸運,在微軟工作了26年。要說微軟為什么會成功,我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要感謝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保羅·艾倫等為微軟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根基。即使到今天,Windows 和 Office 對微軟營收的貢獻還超過一半。Windows 和 Office 是非常基礎的軟件,甚至讓人們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對微軟公司來說是非常扎實的業務基礎。
第二要感謝歷任公司領導人,比爾·蓋茨、保羅·艾倫、史蒂夫·鮑爾默、薩提亞·納德拉。我們做基礎研究是看長期的,而作為公司領導要比做基礎研究難很多——他們既要看今天也要兼顧長期遠景。要有前瞻性和遠見,看到未來,把握未來。以云計算為例,微軟很早就預見未來。在2000年就開始投入云計算方向的研發和創新。
最后強調的一點,就是微軟的文化。文化是軟實力。薩提亞上任微軟公司 CEO 以后,提出了微軟新的使命、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特別是 Growth Mindset 成長型思維、終身學習、多樣化與包容性、領導力原則、人性化管理等核心理念。微軟已經實現了混合工作制,這是非常超前與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我在微軟工作了26年,正是因為這些理念,讓我們能夠在這里堅持做創新。
陸堅:微軟被譽為中國 IT 產業的黃埔軍校,為中國輸送了很多人才。過去20多年來,在產業生態和人才流動方面有什么挑戰?
洪小文:1998年的時候,微軟是少數在中國做原始研發的高科技公司,當時中國的高科技公司并不多,更少有從事原始原創性研發工作的。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多年來與中國市場一起成長。
薩提亞一直這樣說,微軟是一家跨國公司,業務遍布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代表什么?首先作為跨國公司,微軟公司的愿景是“予力全球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也就是微軟通過持續創新,打造全球化的產品和技術,服務于全世界每一個人與組織。第二,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開展業務,不能只想到盈利,而一定要對當地的經濟、社會有所貢獻。例如,微軟作為一個平臺型的公司,對于全行業具有輻射效應,能夠拉動生態合作伙伴的營收,所以我們有一個 KPI 指標,也就是微軟每賺一塊錢,我們的生態合作伙伴相應可以賺取大約16.5元,這是微軟對本地經濟的貢獻。
當一家跨國公司扎根在一個區域市場的時候,一定會與當地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之間發生自然的人才流動——微軟的員工可能在工作幾年后去當地企業或高校服務,而當地企業或高校的人才也會來到微軟公司工作。每年,我們也直接從高校招聘很多畢業生。當年不少微軟同事,今天都成為了本地 IT 公司新創企業的高管,微軟因此獲得了 IT 黃埔軍校的美譽。我們扎根市場踏實耕耘30年,能夠對人才的培養、交流和互動作出貢獻,倍感榮幸。
今天,我們確實面臨很多的人才競爭,但競爭的好處是將“蛋糕”做大,培養更大的人才“蓄水池”,這對微軟、產業生態以及中國市場來說都是受益的。
我們希望持續推進全球研發工作,同時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和人才市場,形成雙循環參與,實現更大的成就。
“
多元、包容的文化是當今職場的發展趨勢,
職場人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
社會和平臺要提供更多終身學習和繼續學習的機會。
”
科技公司未來的人才儲備在哪里?
陸堅:前面提到云計算技術,那么也想聽聽您對 AI 的觀點,以及 AI 對未來工作的影響。領英對未來工作進行了一個職場調研,有一部分人很擔心因此而失去工作的機會。
洪小文:比爾·蓋茨先生早在1991年,就想到將來的電腦需要更多智能,能聽會看,能說會想。在這個理念的影響下而成立了微軟研究院。199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22年來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語言翻譯、視覺識別、機器學習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說到 AI 對未來工作的影響。一直以來,科技的發展都在推進自動化。自動化會改變職場形態,但是技術在取代某些工作的同時也在創造出全新的工作崗位。這樣的迭代是一件好事,因為大部分人不愿意從事重復性的工作。對于未來,我個人還是樂觀的。AI 技術都是人發明的,可以輔助人類提升創造力。不論是拖拉機、計算機還是咖啡機,機器都是為人類服務的。永遠存在需要人工處理的工作。只有每個人不斷學習,提升數字技能,才能夠發揮個人的優勢,與時俱進,從事喜歡的工作。
“
AI 技術取代的是重復性的工作,
技術的發展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
AI 不會取代人類,技術的發展會帶來更多機會
陸堅:您認為未來的工作場景將會怎樣演化?技術又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微軟、領英能在其中做些什么?
洪小文: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情,那么其中一定會發生的趨勢就是混合工作模式的流行。所謂混合工作模式,就是幾種工作模式場景并存:一些員工仍然保持每天來公司上班的狀態,但在工作中也會處理家庭的事情;還有一類就是員工完全不用到公司上班,在美國疫情嚴重的地方,就出現了這樣的工作方式,其中一部分可能直接就搬出了工作地點所在的城市,完全遠程工作。第三種就是混合模式,像我現在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在公司辦公,另一半時間居家辦公。這三種模式共同組成了一個大的“混合”工作模式。
在混合工作模式下,需要解決一些隨之出現的新問題。首先是辦公時間的問題,像微軟并不打卡,也沒有監督員工是否坐在座位上、何時在辦公室、何時離開等。第二,混合辦公前提下,團隊中有些人在辦公室、有些人在路上、有些人在家里,如何保證開會的時候達成一致高質量的會議體驗?第三,一旦某團隊成員無法參加會議,那么會后如何同步?解決這些問題,有三種方式:一是企業文化,二是工作流程,三是技術手段,三者結合起來,就能夠完善處理混合工作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微軟、領英都提供了很好的企業文化支持、工作流程和技術實現指導以及最佳實踐,幫助員工過渡到混合工作方式。
進入混合工作方式后,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擴大職業社交圈?從社交網絡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有三個“圈”層。以微軟員工為例,第一個圈層就是在微軟內部可以觸達任何人,例如直接通過 Teams 給任何一個微軟或領英的同事發消息;第二個圈層,對于全職工作員工來說,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客戶、同事等,他們可能不是微軟員工,但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找到他們,比如通過領英的搜索功能。第三個圈層是社交網絡,在中國是微信,在美國是 Facebook,都可以找到基本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通過這些圈層,就能夠找到合適的人,幫助職業生涯的發展。在這些方面,我們和領英還有很多合作機會。
“
混合辦公模式的運行需要企業文化工作流程和技術手段的配套及結合。
”
未來的工作方式會如何演化?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led顯示器相關文章:led顯示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