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生如何選導師?關鍵在這里
最近,很多大四學生拿到讀研的錄取通知書。很多人急吼吼地“預定”導師。但如果考慮不周,那么今后師生彼此都會苦不堪言。選擇導師真的很有講究嗎?
研究生找導師的考慮因素
很多人都說選擇導師,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研究方向和課題。
誠然,跟著導師做科研,需要對導師的研究方向和課題感興趣,但是大多數的碩士生畢業后都不會讀博士。
如果就業的話,那么從事的工作往往和本專業關系不大,比如學環境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去做電商或者去做企業HR。
對于這些學生來說,糾結于課題的“冷門”還是“熱門”是沒有意義的。只要自己對這個課題不那么反感,并且能順利讀出來,拿到****和學位證就行了。
我認為,選擇導師的關鍵考量在于學生和導師是否能“匹配”。
第一,學生將來就業、深造的傾向是否能和課題組“運行模式”匹配;如果不一致,那么能否找到平衡點。
有的碩士生準備畢業后直接就業,有的準備出國,還有的準備在國內讀博士。無論哪種選擇,學生都要付出努力、有規劃、有鋪墊。
但問題是,課題組有一定的運行模式,那就是要努力做研究、取得科研發現,并發表科研論文、申請科研項目。
準備在畢業后深造的碩士生往往更能夠把心思花在科研上,也不需要參加自選實習。于是,他們的目標契合課題組整體目標。
而如果碩士生不準備在國內讀博士,那勢必需要花很多時間外出實習、找工作或者復習英語、申請出國。這有可能會和課題組的運行模式發生沖突。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導師會更多地為學生考慮,而有的導師更多為自己考慮。平衡點放在哪里,將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幸福和前途。
第二,學生的能力是否符合導師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導師急切地“抓”學生來“干活”。
他們“撿到籃子里都是菜”,一下子招了幾個學生,又對學生提出極高的論文發表要求。
比如院系要求碩士生在核心期刊發表一篇論文,而有的導師提出碩士生要在高檔次SCI刊物發表一篇論文才能畢業。
在管理學當中,一個人是否有積極性做一件事,取決于自己的能力和目標是否匹配。
如果目標太高,人會感到再怎么努力都無法實現目標,于是就沒有積極性。
而如果目標太低,人會感到很沒勁,也不會有積極性。能使人發揮出最佳水平的情形,是“跳一跳摘桃子”。
第三,師生的性格是否匹配。DISC行為模式理論用把人的行為模式分為支配型(Dominance)、影響型(Influence)、穩健型(Steady)、服從型(Compliance)。
這不是說一個人只可以對應于一種行為模式,而是說一個人在通常條件下主要遵循一種行為模式,其他行為模式也可以占據一定比例。有很多導師非常強勢,你可以發現課題組的學生對導師都言聽計從。
道理很簡單:和支配型導師最匹配的,當然是服從型的學生,而不是支配型的學生。學生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那么最好選擇別的能夠使自己舒適的課題組。
研究生找導師要問清楚
每個導師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研究生在進課題組之前就要找導師問清楚。首先要問清楚導師的培養理念和畢業要求。
有的導師以培養科學家為己任,有的導師認為只要達到院系的畢業要求就行,還有的導師會提出稍高一點的要求,比如院系要求發表一篇論文,該導師要求發表兩篇論文,但萬一達不到也可以接受。
得到導師的回答后,一定要慎重考慮——如果導師提出的畢業要求遠遠超過院系要求,自己是否能夠達到?不要逞能說自己就是要做科學家。
當自己的能力和導師的要求相差太遠時,最終矛盾會爆發。
其次要問清楚導師對學生日常時間安排、實習、找工作有什么要求。有的課題組要求學生“打卡”,甚至在辦公室還有攝像頭。
有的導師采取相對溫和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管理時間;當然,學生在需要找導師討論時,導師也有可能不在辦公室。每個課題組都會對學生寒暑假休息的時間進行規定,區別會很大,這得問清楚。
實習、找工作也是大事。有的導師規定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實習、找工作,也有的導師同意學生在取得較好科研進展之后實習、找工作,各個課題組的規定有很大差別,對學生的影響也會非常大。
再次要問清楚:如果進這個課題組,那么具體從事什么課題的研究?研究的模式是什么?是一開始跟著課題組師兄、師姐做實驗,然后再開展相對獨立的研究,還是課題組一群人像“生產流水線”一樣每個人負責一小塊研究,最終導師將論文“按需分配”?論文由誰來寫?這里面有奧妙。
最后,對于一些“敏感問題”,也要見機行事,即看導師的性格脾氣和談話時的氣氛。
比如,有的學生一見導師就問每個月能拿到多少研究生補助,這顯然不合適。也有的學生和對象“異地戀”,她小心翼翼地問導師:究竟多久能和對象見一面?
遇到這種問題,有的導師會故作開明地說:“這是你們的事,我不管。”也有的導師會覺得有些尷尬。
側面打聽,避免進“火坑”
在和導師談話之余,還不要忘記和課題組師兄師姐以及別的課題組的學生聊聊:這個課題組的學生都按時畢業的嗎?如果沒有按時畢業,原因是什么呢?他們在畢業前有時間實習、找工作嗎?畢業后去向如何?這位導師的指導風格究竟是怎樣的?他的性格是怎樣的?他有什么缺點?學生和他相處需要注意什么?
往往,有些導師急需招研究生時,把科研前景說得花好稻好,但學生進組后,就會發現進了“火坑”——
1. 研究生經常幫導師跑腿報賬,影響自身學業;
2. 幫導師做企業“橫向”課題,影響畢業所需的基礎科研進展;
3. 實驗周期長,不能獨立做實驗,而是像“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
4. 導師不讓學生畢業,也不及時修改學生畢業所需的科研論文;
5. 導師把學生采集的數據交給急需論文畢業的人去寫,或者在學生寫的論文上面加上別人的名字作為“共同第一作者”;
6. 當學生在組里過不慣,提出轉導師時,導師不同意,理由是這樣會損失他一個招生名額;
7. 導師平時不大指導研究生,或者缺乏指導能力,以至于學生不能按時畢業。
出現上述情況,有時候情有可原。
比如,有些醫科、生物實驗室開展實驗的確周期長,需要由不同的人合作完成。
再比如,有的學生采集了數據,不及時寫論文,所以導師把這位學生的數據交給別的學生來寫論文。
但問題是,很多學生沒有打聽清楚就急切地跳進了“火坑”。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