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多家芯片商停止給華為供貨
5月20日上午谷歌率先“斷交”華為,要直“掐”華為設備操作系統,這還只是第一步 。

芯片“斷更”,美科技股再遭“洗劫”
有了谷歌打頭陣,昨日下午,芯片圈也開始“擂戰鼓”。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賽靈思(Xilinx)、博通(Broadcom)等美國芯片廠商已告知員工,在接到進一步通知前不會向華為供貨。
消息一出,美國大型科技股全線收低:蘋果跌3.13%,谷歌其母公司收跌逾2%,微軟跌1.44%。
芯片股也受重挫:高通和博通均跌近6%,費城半導體指數、美光科技、臺積電(歐美控股)跌近4%,英偉達跌超3%,AMD、凌云半導體跌近3%。

(圖截:東方財富網)
華為光學元件供應商Lumentum股價暴跌了11.5%,今天凌晨該公司“跟風”谷歌也宣布停止給華為供貨,股價再跌4.1%,連續3個交易日該公司股價已經暴跌22.55%。
日媒昨日爆出的假新聞:德國芯片供應商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也已暫停向華為供貨。害的英飛凌股價當天開盤平白無故跌了3.8%,同樣受影響的還有意法半導體,股價開盤重挫3.9%。

(圖截:英飛凌官網)
目前美國IT公司的連鎖反應已經在IT科技圈引起了動蕩,而如果特朗普團隊真的開啟全面限制,那對全球半導體產業來說會是一次動亂。
美國分析師認為華為對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依賴嚴重,一旦美國在源頭掐死,華為就會癱瘓,但美國也將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5G時代的延遲到來和讓美科技公司損失嚴重。
今天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正式回復關于美國假惺惺的“90天臨時執照”的新聞:
“這個90天對我們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我們不需要這90天!”
華為真的準備好了嗎?
因為去年的“中興”前車之鑒,華為已經有了預備方案,目前已經備足了半年到一年的核心元件,商品供應暫時不會受到影響。
華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在5月17日發布了一封致員工的內部信已經刷屏,大家應該都知道華為的“備胎芯片”即將轉正。

(制圖:馬克)
去年,圍繞芯片我們做了4期《張召忠說》,這里我們帶大家再簡單回顧下去年我們說到的芯片產業。
芯片產業是一條相當復雜的產業鏈,橫向看是種類各異,功能不同的芯片;縱向看是芯片的設計、制造和組裝的產業細化。
橫向分析:
我們用華為最新的手機來分析,僅它的主板部分就有多家公司提供核心元件。


(圖源:IFIXIT)
音效芯片(圖中的4)和RF收發器(圖中的1)由華為自家制的海思提供。
美國半導體公司思佳訊(Skyworks)負責設計和制造芯片的射頻前端模組(front end module,圖中的2)令手機可以接收手機網絡訊號;另一間美國半導體公司Qorvo則負責制造處理不同電臺頻道的射頻前端模組(front end module,圖中的2)。(兩者均受到美國禁令影響)
而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ies)就設計了快閃存儲器(圖中的5),可以令其有128GB的儲存量。
韓國SK海力士 (SK Hynix)半導體公司則負責設計和生產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圖中的6)。
去年,華為公布核心供應商名單,里面有33家美國企業。

(圖源:路透社)
華為的芯片供應商數量多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華為對于國外高端芯片的依賴相對嚴重,自主產品目前也并非絕對成熟,低端芯片可實現代替,高端芯片代替暫時存在難度。
縱向分析:
芯片產業整體發展已經成熟,為了提高效率出現了產業劃分。我們從芯片產業上游、中游來分析,下游組裝技術含量相對較弱這里不再贅述。
芯片產業上游的架構設計芯片的,也是核心中的核心。高通、博通就是芯片設計公司,華為旗下的海思也是如此,設計卻不進行實際生產。

(圖截:海思官網)
華為海思現已成為世界相對領先的芯片設計公司。可是海思的芯片想要實體化還需要兩個步驟:分別是ARM架構授權和芯片代工生產。
華為已擁有ARMv8架構的永久授權,可以自主研發設計ARMv8處理器。即便ARM公司按照美國要求不再向華為提供指令集授權,也不會受其影響。
中游生產階段就需要代工廠。
臺積電不僅是晶圓代工模式的首創者,也是這一領域公認的“領頭羊”。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半導體制造廠,當然和華為合作密切。

在美國舉國之力制約華為的形勢下,臺積電目前表示和華為合作不斷,會繼續向華為正常出貨,但還會有后期持續的觀察與評估。這意味著臺積電給華為代工制造的海思麒麟980以及下半年面世的改進型麒麟985處理器只是暫時肯定不會受影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臺積電的股權占比來看,它還是一家主要由歐美財團控股的企業。
一旦臺積電“斷更了”華為的另一個危機就出現了。
而目前大陸的如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相比,技術還是有所差,供應華為的中低端機完全沒問題,可面對高端機還是頭疼。中芯國際今年才量產14納米制程芯片,臺積電的5納米已順利試產并計劃明年量產了。
華為已經計劃在英國劍橋城附近建設一家可容納400名員工的芯片研發工廠,預計將在2021年投入使用。
而等它技術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
美國真的會全領域封鎖嗎?
其實我們從芯片的產業雙向分析后,可以了解到,在正常市場規律的運作下,不會有一家企業會囊括上游到下游的所有領域,這是市場和效率的雙作用演變出的流程。

(制圖:馬克)
所以美國如果真的要一網打盡,從操作層面來說也有一定難度,從影響層面,那對全球的ICT行業來說都是“噩夢”。
而對于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很多芯片公司的大單就是華為,如果全行業鏈封鎖,也會反噬美國,到時候美國可能真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美國針對華為操作系統+芯片限制的一系列操作也給了我們警示:核心技術才是硬實力。
而對于華為來說現在就是“加班加點”攻克核心技術和擴大低端領域的供應商范圍雙向結合,這體現在華為對于自己的5G技術的自信上。
整體來說目前華為的“備胎”芯片某種程度上是“提前”啟動,是應對巨變的緩沖,而這個緩沖時期也許就是華為正式脫制其它束縛,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時期。
現在“美國針對華為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也給國內ICT企業一個啟示,只有掌握核心技術,實現“中國芯”,才是真正的強大。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