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4 日消息,諾基亞于 10 月 31 日發布新聞稿,宣布該公司被歐洲公私伙伴關系智能網絡和服務聯合企業(SNS JU)選中領導開發 SUSTAIN-6G 網絡通信項目,該項目主要探索 6G 技術在能源、醫療保健和農業中的可持續性。據悉,SUSTAIN-6G 項目于 2025 年 1 月啟動,計劃持續到 2027 年,旨在將 6G 技術應用于能源 / 健康 / 農業三大場景:· 能源: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實時控制微電網,以實現高效和彈性的配電。· 健康:擴大 6G 基礎設施,以實現安全的醫療數據共享
- 關鍵字:
諾基亞 歐洲 SUSTAIN-6G 網絡通信
- 10 月 14 日消息,據財聯社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今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出臺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6G 等新領域新賽道。同時,支持企業打造智能制造“升級版”,聚焦典型行業的智能制造技術應用,梯度培育一批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的智能工廠。EEPW注意到,王江平還稱,深化場景應用,培育壯大低空經濟、智能制造等新質生產力。以低空產業生態構建為導向,支持空域資源較好、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地區先行先試,因地制宜地打造低空多場景的應用示范體系,加快培
- 關鍵字:
機器人 腦機接口 6G
- 羅德與施瓦茨(以下簡稱“R&S”)在巴黎舉辦的歐洲微波周(EuMW 2024)上展示了基于光子太赫茲通信鏈路的6G無線數據傳輸系統的概念驗證,助力新一代無線技術的前沿探索。在 6G-ADLANTIK 項目中開發的超穩定可調太赫茲系統基于頻率梳技術,載波頻率大幅超過500GHz。在通往 6G 的道路上,重要的是要創建能夠提供高質量的信號并且可以覆蓋盡可能寬頻率范圍的太赫茲傳輸源。將光學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是未來實現這一目標的選擇之一。在巴黎舉行的 EuMW 2024 大會上,R&S展示了在
- 關鍵字:
羅德與施瓦茨 EuMW 6G 太赫茲
- 5G的推出未能完全兌現其承諾,6G是否會重蹈覆轍?本篇文章深入探討5G失利的原因,并提出如何避免6G面臨同樣的陷阱。你將了解:5G為何未能如預期般順利推出5G何時才能兌現其承諾如何克服5G部署中的問題5G未能成功推出的原因回顧5G的歷程,5G技術如今已相對成熟,但在其最初的推廣階段,業界預期過高,導致實際應用并未如預期那樣快速實現。多年來,我一直在分析5G技術并發表相關評論,尤其是在早期的炒作逐漸消退之后,我認為現在是對5G的表現進行冷靜評估的最佳時機。作為一個行業分析師,早在2015年初,5G的討論開始
- 關鍵字:
5G 6G
- 如果你剛剛從5G的炒作及其在架構、組件等方面的現實中恢復過來,可能不會有太多休息時間。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來自學術界、工業界和標準制定組織的技術領導者已經在著手塑造下一代6G標準,這將進一步提高速度并提升頻譜頻率。盡管6G的具體細節還沒有出現,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定義和調查一些可能需要的早期版本的組件。憶阻器會成為主流嗎?6G的需求讓我們想到了憶阻器。還記得它們嗎?幾年前,它們被大量宣傳為加入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三大被動器件的新型第四大被動器件,曾被認為是解決內存組件限制的解決方案。那么,什么是憶阻器?它是一
- 關鍵字:
6G
- 6G通信的出現預示著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新時代,使交通檢測、森林火災識別、緊急搜索和救援以及廣泛的通信廣播等關鍵應用成為可能。然而,6G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對具有超低延遲的強大通信框架的需求,這一功能將徹底改變這些服務。從5G到6G URLLC的演進代表了連接可能性的飛躍,并有望在未來幾年重塑行業和技術。雖然 5G URLLC 為當前無線環境中的低延遲、高可靠性通信奠定了基礎,但 6G URLLC 旨在將這些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曾經只能想象的變革性應用。在IEEE通信標準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概
- 關鍵字:
6G URLLC
- 6G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遲和更大的容量超越 5G,使無數應用受益,特別是制造業。對于透過 Wi-Fi 達到高效率運作的工廠而言,將整個制造運作的通訊基礎設施升級到 6G,將是一次不可錯過的制造模式轉變。6G即將為行動網絡帶來下一次演進。6G 將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遲和更大的容量超越 5G,使無數應用受益,特別是制造業。雖然這項技術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實現,但制造商應該開始考慮 6G應用的可能性以及做好準備,以計劃未來發展。5G向6G 過渡:重大的變革如今的消費者期待能夠在各種設備間享受更快速而可靠的跨設
- 關鍵字:
6G 制造業革命 Molex
- 數十年來,高通公司一直處于引領關鍵無線創新的最前沿。5G Advanced不僅將進一步釋放5G全部潛能,還將奠定6G技術基礎,加速推動未來十年的創新。本文將詳細介紹高通面向Release 18的幾大關鍵技術,這些前沿無線技術研究正推動5G Advanced演進,并為6G奠定基礎。當前,5G Advanced的首個標準版本——Release 18即將完成ASN.1標準,這一里程碑預計將于六月達成。面向Release 18,高通公司引入了增強終端體驗、提高網絡效率和支持全新系統功能的技術提升。Release
- 關鍵字:
Release 6G 高通
- 未來,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原理將在5G/6G網絡中日益普及。因此,RF數據集在訓練和測試不同無線應用的AI/ML模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由于研究人員在生成數據集時使用了不同的通道模型和存儲格式,比較模型并采用更多類型的數據集并非易事。在改進算法方面,缺乏可以獲取實際RF數據集的實用工具也是一大挑戰。基于AI和ML的有效5G和6G研究需要:具有標準化格式和全面場景描述的大型數據集具有廣泛可能場景代表性的高質量數據集 具有RF減損和可提高魯棒性的通道屬性等附加影響的實際數據集使用
- 關鍵字:
NI 5G/6G AI
- IT之家 5 月 7 日消息,多家日本電信公司組成的聯盟近日發布新聞稿,宣布推出業內領先的 6G 原型設備,其數據傳輸速度達到 100Gbps,傳輸距離可以達到 100 米。該傳輸速度是 5G 峰值速度的 10 倍,是普通 5G 智能手機目前下載速度的 500 倍以上。該聯盟由 DOCOMO、NTT Corporation、NEC Corporation 和 Fujitsu 等行業巨頭組成,共同努力創建了一款原型設備,突破了無線通信的界限。圖源: DOCOMOIT之家從報道中獲悉,該原
- 關鍵字:
6G 無線通信
- 5月5日消息,近日,日本多家電信公司聯合宣布開發出世界上首個高速6G無線設備。其數據傳輸速度高達每秒100Gbps,是5G峰值速度的10倍,是普通5G智能手機目前下載速度的500倍以上。據悉,自2021年以來,DOCOMO、NTT公司、NEC公司和富士通一直在開發這款設備。每家公司負責以下研究和開發部分。盡管目前傳輸距離有限,測試僅在100米范圍內,但預計隨著技術進步,設備尺寸和成本將降低。此前,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在接受采訪時披露了我國6G技術的研究進展。黃宇紅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做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
- 關鍵字:
日本 6G 無線設備
- 6G Sub-THz研究與驗證無論您是需要快速進行和可視化測量,還是需要自定義復雜而詳細的測試用例,6G Sub-THz參考架構都提供了高效準確地執行全面的Sub-THz研究、測試和驗證所需的工具。6G Sub-THz參考體系結構通過易于使用的方式優化了NI和第三方硬件。該軟件帶來了一個經濟高效、通用且高性能的亞太赫茲測試系統,能夠廣泛的測量選項。通過測試配置的高級起點,快速使用現有軟件進行測量或將其作為唯一測試的起點使用為參數測試和原型應用程序構建的軟件工具進行定制。能夠實現高達4 GHz的瞬時帶寬,并
- 關鍵字:
NI 6G
- 新寬帶無線標準(如5G新無線電(NR)和Wi-Fi7(802.11be))支持的頻帶和測試用例的數量持續增長。同時,對功率放大器設計的需求在更高的功率效率和更高的線性度之間進行權衡,這推動了對新型線性化和包絡跟蹤(ET)技術的探索。Nl的射頻前端驗證參考體系結構簡化了負責驗證寬帶射頻功率放大器(PA)以滿足5GNR和Wi-Fi 7等苛刻應用的工程師的工作流程。在硬件方面,Nl的模塊、實驗室級儀器和Focus Microwave的寬帶調諧器組合提供了可擴展、定制和緊密集成的驗證測試臺。若要了解更多,請下載相
- 關鍵字:
NI 5G/6G RFFE
- IT之家 4 月 25 日消息,據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官方消息,4 月 23 日,3GPP 項目協調小組(PCG)在其第 52 次會議上正式批準了 6G LOGO。6G LOGO 的創建,是 3GPP 為開發下一代移動系統標準所做的準備。2023 年 12 月,3GPP 各組織伙伴 ARIB(日本)、ATIS(北美)、CCSA(中國)、ETSI(歐洲)、TSDSI(印度)、TTA(韓國)和 TTC(日本)宣布共同致力于在 3GPP 中制定 6G 標準。現在這一 LOGO 的發
- 關鍵字:
6G 無線通信
- 通信感知一體化是6G的研究熱點之一,它是指通信和感知的融合。從通信產業來講,它是指在現今豐富的無線通信系統上如何加上感知的功能。目前研究的痛點之一在于沒有真實的被測件,業界對感知能力的技術驗證和測試大多依賴于外場實際物體,測試場景有限、模擬目標的數量單一并且設置不靈活,研究人員無法做更多算法的仿真和實驗。
- 關鍵字:
202404 通信 感知 通感一體化 6G
pre-6g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pre-6g!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pre-6g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pre-6g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