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嵌入式處理器市場
MCU市場近幾年保持著增長的態勢。WSTS 2005年10月的報告(如圖1)顯示,32位及以上的MCU、DSP等保持了相對較大的增長勢頭,其他領域則較為平緩。
圖1:MCU市場總值于2008年將超過150億美元
從數量上來說,全球現在每年交付使用的嵌入式芯片約為400億片,其中絕大多數還是4位和8位CPU。但是值得注意的是:32位異軍突起,成為了嵌入式處理器領域的明亮之星。
32位
32位的市場總值達到30億美元,從單位數量來說不到10億個,現在
關鍵字:
嵌入式 MCU DSP CPU
摘 要:以Cirrus Logic公司的ARM 芯片和TI 公司的TMS320V DSP 為例,研究了ARM與DSP 的數據接——HPI 接口的相關技術,并給出了在HPI 接口非復用模式下,CS89712 與C5510 的信號連接圖和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uCOS-II下驅動程序的部分關鍵源代碼。
關鍵詞:ARM CS89712;主機接口(HPI);TMS320VC5510
引 言
目前嵌入式系統已被廣泛地應用到電子產品領域和無線通信、網絡通信等高端設備領域。32
關鍵字:
ARM 接口 DSP 嵌入式 CPU
微處理器的工程師們認同多核設計是未來的潮流,但在如何實現和克服所面臨的困難上,他們分歧非常大。這是從ISSCC(InternationalSolid-StateCircuitsConference,國際晶體管電路討論會)2008上一個小組討論中得到的結論。
這個討論聚集了來自Intel、IBM、瑞薩、Sun、AMD以及創業公司Tilera的資深工程師。AMD的資深研究員ChuckMoore努力申明由于為各種不同任務而優化而產生的許多異質的核,未來的潮流會轉移到一種新的軟件模式。
他暗示計算
關鍵字:
微處理器 CPU 多核
Intel為新型CPU設計了智能CPU風扇控制功能,該功能可以自動調節CPU風扇的轉速,當CPU工作溫度較低時,風扇運行在低轉速狀態下;當CPU工作溫度較高時,CPU風扇則運行在高轉速狀態下。
關鍵字:
CPU 風扇控制
從07年開始,很多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博客,方便與用戶更直接的交流。這些博客的博主,通常都是某一方面的權威人事,雖然有些文章,對網友來說可能很難看懂。但也有些文章,是我們都很想了解,但很難找到的。為此,我們從這些廠商的官方博客中,編輯選出幾篇認為對用戶最有用的,希望讓用戶更了解你的筆記本。以下內容均轉自Intel官方博客。
主頻和架構 哪個對CPU性能的影響更重要
最近,我經常被問這個問題,“主頻和架構哪個對CPU性能的影響更重要?”。相信大多數PC機的經銷商都有這樣
關鍵字:
CPU
恒壓供水控制系統的基本控制策略是:采用電動機調速裝置與可編程控制器(PLC)構成控制系統,進行優化控制泵組的調速運行,并自動調整泵組的運行臺數,完成供水壓力的閉環控制,在管網流量變化時達到穩定供水壓力和節約電能的目的。系統的控制目標是泵站總管的出水壓力,系統設定的給水壓力值與反饋的總管壓力實際值進行比較,其差值輸入CPU運算處理后,發出控制指令,控制泵電動機的投運臺數和運行變量泵電動機的轉速,從而達到給水總管壓力穩定在設定的壓力值上。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力電子器件的理論研究和制造工藝水平的不斷提
關鍵字:
CPU 變頻器 FR-500
工業控制中往往需要完成多通道故障檢測及多通道命令控制(這種多任務設置非常普遍),單獨的CPU芯片由于其外部控制接口數量有限而難以直接完成多路檢控任務,故利用ARM芯片與FPGA相結合來擴展檢控通道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這里介紹用Atmel公司ARM7處理器(AT91FR40162)和ALTERA公司的低成本FPGA芯片(cyclone2)結合使用完成多通道檢控任務的一種實現方法。
各部分功能簡介
圖1為此系統的結構連接框圖。如圖所示,ARM芯片與FPGA芯片之間通過數據總線、地址總線及讀寫控
關鍵字:
CPU 芯片 FPGA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在來自亞洲新興市場的強大需求以及低價筆記本電腦熱銷的雙重拉動之下,英特爾對2008年度的銷售前景依然十分看好,但與此同時仍緊密關注著美國經濟放緩的種種動向。
英特爾亞太區總經理NavinShenoy表示:“總體上看,我對亞洲銷量增長持樂觀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美國的當前經濟形勢。”
英特爾亞太部門的主要職責除了在當地銷售電腦芯片之外,還負責末端生產并將成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而美國作為最大的進口國,且近期美國經濟正陷入衰退之中,這一點必然會受到英特爾亞太區主管的高度關注。
Sh
關鍵字:
英特爾 芯片 CPU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日前,龍芯首席設計師胡偉武在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內部刊物《創新•求實》上撰文,回憶龍芯的發展史。胡偉武表示,目前龍芯正在面臨著“能不能賣出去”的最關鍵戰役,這也是龍芯自啟動以來所面對的第三場戰役。胡偉武表示中國一定要言之通用CPU,中國也有能力研制通用CPU。文章也透露了龍芯研發以來的諸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及龍芯3號的最近進展。
胡偉武于文中表示,“中國要不要研制通用CPU”;“中國有沒有能力研制通用CPU”;“龍芯能不能賣出去”,是龍芯研發之初就在直面的三個問題。而前兩個問題已
關鍵字:
龍芯 CPU 處理器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打倒Intel,這也許是AMD最大的理想,特別是在經歷了2005和2006上半年的高速發展和擴張期之后,AMD似乎已經觸摸到了理想的邊角。只不過,AMD從未意識到,自己對Intel的挑戰不過是閃電戰的勝利,要想真的正面打倒Intel,腳下的路還很漫長。
其實,機會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沒有的,但打倒Intel的機會至少在AMD放手一搏收購ATI的那一刻曾經虛幻的存在過。但是,AMD顯然過于自信,Intel可以果斷地撤銷奔騰品牌,結束與AMD的技術共享協議,將雙方的關系正式定格為對手而非朋友,而A
關鍵字:
Intel AMD CPU GPU NVIDIA
從8位/16位單片機發展到以ARM CPU核為代表的32位嵌入式處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統將替代傳統的由手工編制的監控程序或調度程序,成為重要的基礎組件。更重要的是嵌入式操作系統對應用程序可以起到屏蔽的作用,使應用程序員面向操作系統級開發應用軟件,并易于在不同的ARM核的嵌入式處理器上移植。 嵌入式操作系統都具有一定的實時性,易于裁剪和伸縮,可以適合于從ARM7到Xscale各種ARM CPU和各種檔次的應
關鍵字:
ARM CPU 操作系統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嵌入式CPU的領域相當廣泛,舉凡行動電話、個人數碼助理所用的ARM處理器,或打印機、儲存設備內的PowerPC處理器,或如網絡交換設備的MIPS處理器,或如醫療設備、晶圓制造檢測設備內的SPARC處理器,都屬于嵌入式應用的CPU(或稱:微處理單元,即Micro Processing Unit;MPU)。 正因為嵌入式運算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盡數介紹,因此本文在此僅針對嵌入式x86 CPU進行解說,x86 CPU除了是用量規模最大外,也是臺灣電子電機
關鍵字:
嵌入式 x86 CPU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2007年的處理器市場,AMD和英特爾之間依然是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局面,但是今年AMD在與英特爾的競爭中似乎表現不佳。
在AMD與英特爾的競爭過程中,AMD也有取得表現不俗的時候,當AMD推出的Opteron處理器在性能上要比英特爾的x86處理器優秀得多,這一點著實讓英特爾感到頭疼,并且Opteron處理器的推出也迫使英特爾不得不回過頭來修改自己未來兩年內的產品路線圖,英特爾之前一直是以頻率為中心,一切都是圍繞著提升CPU的頻率轉,Opteron處理器的問世卻使其不得不提前考慮多核心的問題。
關鍵字:
嵌入式系統 單片機 AMD 英特爾 CPU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中國科學院新聞發言人在中科院計算所迎十六大創新成就展上隆重宣布,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和國家863計劃支持下,計算所研制成功龍芯一號通用處理器,已通過產品測試與專家鑒定,可投入商品化生產。
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各界對這一重大成果盼望已久,反映熱烈。在龍芯一號CPU研制過程中,我們面臨一系列的技術決策。技術路線正確與否不僅影響科研的進度,而且將決定龍芯CPU未來的命運。我國科技界與產業界至今對如何快速而健康地發展我國IC產業,特別是對如何發展CPU產業還沒有達成共識。本文以研制龍芯CPU的策略考慮為
關鍵字:
嵌入式系統 單片機 龍芯 CPU IC MCU和嵌入式微處理器
繼今年9月進入四核服務器CPU市場后,11月20日,AMD Spider平臺的發布標志著AMD開始進入四核桌面計算市場。在此之前,來自AMD總部的專家介紹了Spider平臺的特點。
Spider平臺的發布也是AMD收購ATI以來,首次同步發布CPU(Phenom,弈龍處理器)、GPU(ATI Radeon HD 3800系列圖形處理器)和芯片組(AMD 7系列芯片組)。
上述三種芯片并不僅僅是發布時間上的巧合,而是在設計階段進行了相互優化,加之超頻軟件工具AMD OverDrive,不難看
關鍵字:
嵌入式系統 單片機 CPU AMD GPU IC 制造制程
nb-cpu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nb-cpu!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nb-cpu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nb-cpu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