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客戶對電能質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傳統的電力網絡難以滿足發展要求。為此,提出發展“全覆蓋、全采集、全預付費”智能電網的設想,以實現傳統電網的升級。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智能電
- 關鍵字:
終端 系統 設計 負荷 電力 ARM9 嵌入式 Linux 基于
- 國家電網公司于2004年組織集合管理人員對系統標準和通信規約進行重新編寫,為進一步提高系統的運行和管理效率打下了堅實基礎。新的規范標準依據以下幾個事實:一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信息處理
- 關鍵字:
負荷 電力負荷 管理技術
- 一、供電企業負荷管理系統結構供電企業的負荷管理系統主要側重于全面監控用戶用電情況,及時采集電力用戶的用電數據信息。并在數據采集基礎上將數據信息進行發布,為電力生產、營銷部門服務。根據供用電形勢,制訂負
- 關鍵字:
負荷 電力負荷 管理系統
- 優化電力負荷特性,調整負荷曲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經濟措施經濟措施是優化負荷特性的重要措施,主要通過電價杠桿來調整不同時段的供求關系,在保持綜合平均銷售電價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將銷售電價分解為類別電價
- 關鍵字:
負荷 電力負荷
- 負荷管理是電力需求側管理(DSM)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緩解電力供需矛盾,做好電力供應工作,提高電力使用效率,保障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重要舉措。其主要目的是改善電網負荷曲線形狀,使電力負荷較為均衡地使用,以提高電
- 關鍵字:
DSM 負荷 電力負荷
- 我國風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難以就地消納,同時風電集中的“三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特別是冬季供熱機組比重大,基本沒有調峰能力。在這種情況
- 關鍵字:
風電并網 電源 調度 負荷
- 通常,在電氣設備選擇上,由于很多配電系統未能滿足新負荷要求,常會導致如無功補償柜發出過補報警或頻繁損壞、設備頻繁跳閘并且零線過熱以及變壓器在沒有達到額定負荷卻溫度過高等多種問題的發生。筆者就此談談在新
- 關鍵字:
智能電網 配電系統 電氣 負荷
- 摘要:介紹了一種基于工業以太網、MC9S12DT128的負荷閾值可配置電源保護裝置的軟、硬件設計方案。該方案采用TI公司的高側測量電流并聯監視器INA168采集電流信息,信號經調理后,與DAC8554輸出的電壓進行比較,通過比
- 關鍵字:
裝置 設計 保護 電源 配置 負荷
- 動態心肌負荷CT灌注成像挑戰心臟MRI技術,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大學醫學院Markus Weininger帶領的研究小組初步研究發現,心臟MRI可能會面臨腺苷負荷一次心肌灌注CT成像的挑戰。該研究獲得了RSNA科研成果獎,小組將在RSNA上討論雙源CT技術。研究小組對20例患者
- 關鍵字:
MRI 動態 成像 負荷
- 1.自動低頻減負荷裝置的整定原則是什么?答:(1)自動低頻減負荷裝置動作,應確保全網及解列后的局部網頻率恢復到49.50HZ以上,并不得高于51HZ。(2)在各種運行方式下自動低頻減負荷裝置動作,不應導致系統其它設備過載和聯
- 關鍵字:
電網 低頻 自動 負荷
- 本內容詳細介紹了配電變壓器三相負荷不平衡對系統造成的影響,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
一、變壓器負荷不平衡對系統的影響 1.1增加線損 配電變壓器三相負荷不平衡時,線損增加表現在兩部分:一是增加配電變壓
- 關鍵字:
分析 平衡 負荷 配電變壓器
- 一.綜述多路換向閥是行走機械液壓系統的中心控制元件。是系統執行機構的壓力流量控制和負載壓力控制的中心操縱元件。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的需要,人們對行走機械的人性化操作性能的要求
- 關鍵字:
路閥 應用 補償 壓力 傳感 負荷
- 摘要:為了預報電力系統負荷,采用GRNN(廣義回歸網絡)的方法,通過GRNN神經網絡和BP神經網絡建立電力系統負荷預報網絡模型,用MAT LAB7.0仿真,達到了預測的目的。利用GRNN神經網絡預測結果準確率高,避免了BP網絡預
- 關鍵字:
預報 應用 負荷 電力系統 神經網絡 GRNN
- 系統原理:ST-PPH-GP系統可以單獨作為電表遠抄系統,也可以組合成為遠抄及負荷控制系統!以小區為單位建設的電力抄表與負荷控制系統原理如下圖所示:●一個小區設置一個ZigBee中心節點,負責將該小區內所有ZigBee終端
- 關鍵字:
ZigBee GPRS 電力抄表 負荷
- 塑料絕緣軟線、塑料護套線明敷設長期連續負荷允許載流量表注: 1.導線芯最高允許工作溫度為65℃。 ...
- 關鍵字:
絕緣 塑料護套 負荷
負荷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負荷!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負荷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負荷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