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透過智慧的預防措施來恢復正常生活。當人們必須估量并遵守1.5至2公尺的強制社交距離,很難想象購物、學習或工作如何變得輕松起來。在忘記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時略帶驚恐地跳開,這已經見怪不怪。盡管存在著所有的預防措施,我們仍要盡快恢復常態的生活:企業需要再次提高產量,商店迫切需要營業,兒童和青少年需要上學,以及安排各項休閑活動。但我們還缺乏一個有效、通用和能快速實施這個衛生理念的方法。為此,政府發起了圍繞「距離/衛生/日常戴口罩」的運動,目前該運動為遏制新的感染提供了行動綱要,例如受惠于現代科技,企業和公共
關鍵字:
SoC 可穿戴 物聯網
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 (ALS) 的人,他們控制肌肉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因此,他們會失去說話的能力,很難與他人交流。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可伸縮的、類似皮膚的裝置,它可以貼在病人的臉上,并可以測量諸如肌肉微顫或微笑這樣的小動作。使用這種方法,患者可以通過儀器測量傳達各種各樣的情緒。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新設備能讓患者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交流,而不需要借助笨重的設備。這款可穿戴傳感器很薄,能與任何膚色相匹配,然后用化妝品就能輕易遮蓋起來,別人很難注意到。 研究團隊的負責人 Canan
關鍵字:
可穿戴 傳感器
智通財經APP獲悉,2020年第二季度,蘋果(AAPL.US)在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繼續保持主導地位。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蘋果第二季度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份額為34.2%,高于去年同期的31.1%。Apple Watch和AirPods在第二季度的出貨量估計為2940萬件,同比增長25.3%;其中可聽設備(即AirPods等音頻產品)至少出貨2370萬件,占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60%,同比增長32.65。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在第二季度增長了14.1%,IDC將其歸因于衛生事件期間對可聽設備的
關鍵字:
IDC 蘋果 可穿戴
新浪科技訊 8月4日晚間消息,據《Statista數字市場展望》,長期以來,Fitbit在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上一直扮演著市場領導者的角色,但其地位近年來有所減弱。IDC稱,面對來自蘋果、三星和一些中國供應商的激烈競爭,Fitbit去年僅位列全球第五大可穿戴品牌。出貨量數據顯示,蘋果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上目前排名第一,小米位居第二。
關鍵字:
蘋果 可穿戴 小米
據麥姆斯咨詢報道,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英飛凌(Infineon)近日宣布與Blumio公司達成協議,雙方將基于英飛凌Xensiv毫米波雷達芯片組,聯合開發可穿戴式血壓傳感器。這種新型傳感器有望實現無需佩戴袖帶的血壓連續精確測量,造福可穿戴心血管監測市場。該項目將整合英飛凌的雷達傳感器專業技術和Blumio公司的軟件技術。結合雙方技術優勢的套件有望更方便地集成進入血壓監測設備,加快產品上市時間。“血壓是衡量個體健康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Blumio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atherine Liao表
關鍵字:
英飛凌 毫米波雷達 可穿戴 血壓傳感
眾所周知,像Apple
Watch這樣的現代可穿戴設備通過使用陀螺儀和加速計等傳感器來檢測手部動作,當你抬起手腕時,通過這些組件就能打開顯示屏,并根據手部的動作來提供相應的服務。經過康奈爾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聯合研究團隊的不懈努力,未來可穿戴設備將會提供更加精細的手部檢測。據悉,該團隊開發了一種叫做手指追蹤(FingerTrack)的裝置。這款可穿戴設備使用了四個低分辨率的熱傳感器,每個傳感器約為一顆豌豆大小,用來監測手腕的輪廓。通過相機來捕捉手部的多個圖像,然后通過神經網絡將這些圖像拼
關鍵字:
3D傳感 可穿戴
蘋果公司的多個研究途徑集中在可穿戴式AR設備能力上,比如傳聞中的 "Apple Glass",它能夠感知你在看什么,并重新配置自己,以呈現佩戴者需要的情境信息。蘋果關于 "Apple Glass "和所有蘋果AR工作的一系列計劃,已經隨著多項專利申請被披露。這些專利分別提交,但它們仍然結合在一起,勾畫了人們如何與真實和虛擬設備互動方面的整體圖景。這四項專利申請大致涉及檢測和處理用戶周圍的真實和虛擬環境。"基于環境的應用展示"專利提出了一種解釋相機
關鍵字:
蘋果 AR 可穿戴
伴隨著 Microsoft Band 在 2016
年停止支持,微軟在可穿戴道路上的探索暫告段落。但這并不意味著微軟就此放棄這個領域,申請了大量有關可穿戴的技術專利,為未來的重整旗鼓做準備。近日,又有一項新專利被公示,解決了當前可穿戴設備血壓測量的一個痛點。該專利名為《可穿戴式脈壓波發送設備》,和
Band 所使用的解決方案有所不同,更像是一個貼片,上面有一排壓力傳感器,橫臥在特定區域(大概是動脈附近)。
該專利的亮點在于,該設備會尋找并提醒用戶將其放置在哪里才是最準確的讀數。理想情況下,微軟
關鍵字:
微軟 可穿戴 專利
【極果播報】機器人紡織品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它們通常附著在笨重的外部機器上,這些機器可以調節內部的氣壓,使它們移動或改變形狀。由于機器可能會限制紡織品潛在的應用,因此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團隊共同開發了一種基于紡織物的軟機器人,不需要連接任何機器就能進行自我調節。這些研究人員來自不同學院研究室的各個學科,包括哈佛大學威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以及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他們設計的這款機器人織物,被稱為智能熱驅動紡織品(STATs),該面料由密封的袋子組成,里面裝有一種叫做novec700
關鍵字:
哈佛大學通 可穿戴 治療設備
Wenwei Li (ADI電源產品 應用工程師) 摘 要:小尺寸可穿戴設備越來越多地采用無線充電,因為這樣無須使用充電線,在設備上也無須配備外露式接口。對于充電電流小于10 mA的應用,由于功耗很低,因此無須在無線充電器接收器和發射器之間實施閉環控制。但是,要獲得更高的充電電流,就需要發射器根據其接收器的需求,以及兩端之間的耦合系數,主動調節其輸出功率。否則,接收器可能需要以熱量的形式消耗多余的功率,這會影響用戶體驗,并且可能損害電池性能。無線充電發射器和接收器間的控制回路通常用數字通信的方式來實
關鍵字:
202007 可穿戴 無線充電 接收器 發射器
在開源軟件席卷全球的同時,開源代碼硬件基礎也在穩步發展,而這其中 RISC-V 是當前最為火熱的項目。RISC-V 基金會首席執行官 Calista Redmond 近期分享了一些 RISC-V 的生態發展情況。開源指令集 RISC-V 相比其它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制造和銷售 RISC-V
芯片和軟件,因為這些特點,其相繼吸引來 IBM、NXP、西部數據、英偉達、高通、三星、谷歌、華為、阿里、Red Hat 與特斯拉等 100
多家科技公司加入其陣營,
關鍵字:
RISC-V 開源指令集 可穿戴
6月12日,國家3C認證中心通過了vivo公司WA2056和WA2052兩款產品的申請認證。據悉,這兩款產品均為智能手表。在智能手表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下,vivo入局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也在情理之中。據IDC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9924萬臺,較去年增長37.1%。其中,智能手表出貨量超過1000萬,同比增長58.2%,創下三年來最高增長。大好的市場前景,vivo自然也想在智能手表市場分一杯羹。智能手表市場的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蘋果為代表的Apple Watch類
關鍵字:
智能手表 可穿戴 健康狀況
在電影《阿麗塔》中,失去了手臂的小女孩因為裝上了兩只機械手而獲得了新生。在現實生活中,AI仿生手不僅能幫助傷殘人士重獲生活、勞動的能力,還能在高危工作環境中成為人類身體的“外掛”。在昨天晚上的產業AI公開課中,京東數科秀出了自主研發的可穿戴AI仿生手,可在0.5秒之內快速識別和響應肌電信號,準確率接近100%,基于此助力特種人群勞動效率大幅提升50%。據了解,京東數科自主研發的可穿戴AI仿生手外形靈巧,綜合運用了仿生學、機械電子、材料學、生物醫學和信息技術,擁有15個靈活的關節。在此基礎上,仿生手可實現多
關鍵字:
可穿戴 AI 仿生手
麻省理工學院(MIT)開發出一種新型輕量級傳感器,它可以集成到柔性織物中包括經常用于運動服的聚酯以此來提供對體溫、心率和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的持續監測。這些支持機洗的傳感器可以集成到衣服上,并且在衣服外面看起來完全正常,同時它們也可以被移除然后在不同的衣服上重復使用。這項研究設計出了一款可以跟智能手機通訊的原型機并可能最終跟中國的合作伙伴進行大規模生產。這項研究在醫療行業、田徑乃至宇航員生命體征監測領域都有潛在的應用前景。雖然MIT的研究部分是由NASA和MIT媒體實驗室空間探索計劃資助,但它在地球上的潛力
關鍵字:
MIT 可穿戴
迎? 九? (《電子產品世界》編輯)摘? 要:介紹了中國醫療市場總體狀況,及對半導體芯片的需求,涉及中國市場的驅動力分析,并介紹了 三大市場:醫療影像&監護,體外診斷,智能可穿戴設備。 關鍵詞:醫療;市場;影像;IVD;可穿戴0? 引言?2020年1月爆發的武漢疫情,使人們再度關注醫 療電子。據2020年1月和2月從我國政府數次會議透露 的信息來看,政府會在和醫療相關的如下領域增加投 資:①疫情防控領域,包括醫療物資生產、藥品生 產、物流運輸等行業;②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
關鍵字:
202003 醫療 市場 影像 IVD 可穿戴
可穿戴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可穿戴!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可穿戴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可穿戴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