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市場分析 > 中國醫療半導體的市場概覽

        中國醫療半導體的市場概覽

        作者:迎 九 時間:2020-03-02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迎? 九? (《電子產品世界》編輯)
        摘? 要:介紹了中國總體狀況,及對半導體芯片的需求,涉及中國的驅動力分析,并介紹了 三大&監護,體外診斷,智能設備。 關鍵詞:;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003/410456.htm

        0  引言 

        2020年1月爆發的武漢疫情,使人們再度關注醫 療電子。據2020年1月和2月從我國政府數次會議透露 的信息來看,政府會在和醫療相關的如下領域增加投 資:①疫情防控領域,包括醫療物資生產、藥品生 產、物流運輸等行業;②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 絡、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這是疫情之后面臨發展機會 的行業,有些是中國的短板,有些則是中國的長項。 

        此前的2019年底,電子產品世界記者訪問了ADI 中國區醫療行業市場總監彭智峰先生,請他介紹了國 內醫療器械的市場狀況。

        1  世界和中國的醫療器械狀況 

        醫療在中國乃至世界是非常有前景的行業。因為 醫療有著非常特殊的特性:隨著人口的穩步增長,醫療 服務會相應增長。

         

        據統計,從2017—2018年,亞太區年均增長率是 20%,未來3年增長潛力巨大(圖1)。亞太區將是全球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中,中國是亞太區的最 重要市場。 從出貨量角度看,亞太區的出貨數量是最大的 (如圖2)。預計2015—2022年,亞太區繼續保持最快 的增長速度,2017—2018年增長率為23%。

        微信截圖_20200305171501.png

        通過表1與表2營收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亞太區 的醫療器械平均售價是最低的,這也意味著隨著中國 本土醫療器械企業的發展,尤其是進軍高端醫療器械 領域,中國具有收入增長的高潛力。

        2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主要驅動力 

        1)政策是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一個主要驅動力 

        ● 互聯網醫療/遠程醫療報銷會進入醫保。 

        在2019年的第3季度,衛健委、醫保局出臺了政 策,相關的互聯網醫療要進入醫保,要求各地衛生部 門制訂價格政策。這意味著國家希望把慢病管理或遠 程診療發展起來,因為中國進入了老齡化國家。 

        ● 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 

        在相同條件下,可能政策上會更傾向于本土企 業,例如醫院招標會更集中于本土企業。 

        2)領域發展快。據IDC統計,中國已經成 為全球第一大智能可穿戴市場。 

        基于對主要市場和產品趨勢的判斷,ADI認為遠 程監護以及加上具有臨床精度的健康監測功能的智能 可穿戴設備會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院內設備會更多向 院外轉移,①健康或亞健康人群會佩戴一些心電、血 氧的監護設備,上傳數據到云端,方便醫生進行遠程 的診斷。②慢病管理和數字化遠程診療,這也是從5 年甚至10年前就已經在全球興起的趨勢,現在仍然方 興未艾。

        3  醫療健康的4類產品 

        醫療健康分為4個步驟:預防、診斷、治療、疾 病管理。 

        1)預防。發展最快的是消費級可穿戴產品。有 些健康人群或接近亞健康的人群會佩戴手環、手表, 來監測一些體征信號,主要用于健康監測或預防。例 如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通過佩戴健康監測手環等可 穿戴設備,來監測血糖或相關的體征信號,諸如今天 是不是吃得太多了,運動量是否足夠,否則長此以往 會走向糖尿病。

        2)診斷。包括醫療、體外診斷、體征信號 檢測。做體檢時,去醫院照X線/拍CT屬于醫療影像, 驗血屬于體外診斷,這些是基本的醫療檢測手段。 

        3)治療。需要ICU(重癥監護病房)監護和檢測 設備,以及外科的手術設備等。 

        4)疾病管理。包括移動監護和慢病管理。

        4  三大醫療器械市場 

        1)醫療影像&監護 

        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19版),中國醫學影 像市場規模發展速度高于全球(如圖3),2010—2017年 的年均增長率為7%,各級醫療機構影像設備新購置 以及老舊設備更新換代的需求不斷提升。

        微信截圖_20200305171645.png

        影像分為CT(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 (MRI)、超聲、X線、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等。全球醫療影像市場中,X線類影像設備,諸如CR (計算機X線攝影)、DR(數字X線攝影)占據超過 1/3的市場份額(如圖4)。

        微信截圖_20200305171652.png

        老牌外資企業GE、西門子、飛利浦在全球和中國 均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如圖5)。不過,隨著中國本 土技術消化和政策的扶持,國內企業也在蓬勃發展, 正出現進口替代趨勢。 

        ● CT。CT是醫院 設備里最典型的大型設 備。首先它的單價很 高,在醫院設備里是最 貴的設備之一。從技術 上,CT對臨床精度的 要求最高,從信號處理 角度分為16通道、64通 道,正在向128通道發 展,不同的掃描通道數 導致對數據的精度有影 響。總體趨勢是:通道 數越高,數據精度或者 圖像清晰度越高;X射 線的劑量低/噪聲低; 縮短上市時間;更低系 統成本,這不僅體現在 價格上,更多是在可靠性、服務的便捷性、響應速度等方面。 

        全球平均增長保持 10%左右,中國市場增 速超過20%。中國自主 研發的產品正打破全球 領先廠商的市場壟斷, 越來越多的本土公司開 始自行研發,從低端向 高端延伸。為此,ADI 等公司很早就開始與包 括中國在內的領先客戶 合作,提供了信號鏈的 解決方案,諸如ADI的
        ADAS1128/9、ADAS1134/5。其中,ADI的高端產品 ADAS1135具有256通道,是新一代的模擬/數字轉換 模塊,分辨率達24位。

        微信截圖_20200305171814.png

        2)體外診斷 

        體外診斷()是醫療或臨床醫療里的一大分 支。有數據統計表明,在全球幾大醫療器械或醫藥分子領域中,體外診斷排名第二(注:排名第一的是醫 療影像,因影像設備的單價高)。從市場看(如圖 6),我國市場增長非常迅速。

        微信截圖_20200305171819.png

        全球及中國IVD市場競爭格局如圖7。

        微信截圖_20200305171823.png

        IVD需要高精度的半導體芯片。例如典型的ICD產 品是生化分析儀。生化設備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些酶 反應或者組織液反應,或者光的折射方式等,把模擬 信號通過ADC(模擬/數字轉換器)芯片轉化為數字信 號,最后得出身體的某個組織的血氧、血糖等參數。 

        體外診斷設備相對于檢驗科的設備來說,對于電源的要求是非常精準,不能有干擾信號。 

        為此,ADI等公司提供高精度的信號鏈芯片,以及電源管理芯片。 

        3)智能可穿戴設備 

        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非常大,且增長率可 觀。據IDC統計,2019年第1季度全球出貨量4 960萬 臺,同比增長55%。預計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仍會保 持快速發展,到2021年可達2.82億只(如圖8)。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智能可穿戴市場。據 IDC的數據,2019年第1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 貨量為1 950萬臺,同比增長34.7%。市場集中度進一 步向幾個頭部廠家集中。中國市場預測圖如圖9。

        1583400081445097.png

        在功能需求方面,ADI從合作伙伴、第三方的市 場運營機構的數字中看到,對于可穿戴市場,最關 鍵、最期待的功能是健康監測功能(如圖10),因為 只有這個功能才會把可穿戴設備從潮人玩具最終變成 普遍剛需。 

        健康監測或智能可 穿戴的核心功能是體能 信號檢測。基本的指 標有心率、心電、BMI (身體質量指數)等指 標,它們原本是涇渭分 明的,這種所謂的體征 信號監測來自于院內, 醫生在ICU(重癥監護 病房)或者CCU(冠心 病監護病房)里有監護 設備來監測體征信號。 院外原本沒有這些功 能,但是隨著醫學或慢 病診療的發展,慢慢地 這些體征監測信號延展 到院外,現在有些領先 的可穿戴設備廠家,推 出的手表上具有血氧監 測、心率等功能,原來 只是消費級產品,現在 開始慢慢往具有醫療監 測精度或臨床監測精度 上轉變。 

        這些產品的要求對 于院內和院外也不一 樣:院內更追求高性 能,院外要求低功耗、 高性能、無線傳輸、數 據服務等。 

        體征信號里,從基本原理出發分類,分為幾類:光電、阻抗、生理電 勢、體溫、運動、環境。需要元器件具備的特征是: 低功耗,診斷級信號,完整的解決方案,專利,技術 服務等。

        那么,一個可穿戴場景為什么需要診斷級性能?實 際上,可穿戴設備在2013、2014就興起了,伴隨著當時 有一個流行概念——萬物互聯、人體大數據。但是在 2018和2019年又有所降溫,因為在醫療領域,醫生不認 可這些數據,關鍵原因是采集的數據不夠準確。所以未來在可穿戴應用場景下,消費級的電子產品也需要往診 療級性能上靠,才能真正地實現它原始的使命——在院 外實現慢病管理,或遠程醫療。

        本文來源于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20年第03期第3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宿迁市| 婺源县| 汉寿县| 固镇县| 香港| 高雄县| 芦山县| 化隆| 海伦市| 平邑县| 玉门市| 林口县| 锡林浩特市| 昂仁县| 湟源县| 大兴区| 高清| 龙江县| 若羌县| 甘洛县| 广丰县| 桦川县| 阿克陶县| 纳雍县| 进贤县| 克山县| 蒲江县| 寿光市| 昌江| 郯城县| 九龙城区| 竹山县| 宜昌市| 宣汉县| 敖汉旗| 泗阳县| 京山县| 工布江达县| 临湘市|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