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廣播電臺引述法新社報道,芯片是當下重要科技產品的核心技術,盡管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制裁力度,但中國芯片公司還是獲得了一定的進展。一項同行評議研究顯示,與使用國產圖形處理器的英偉達(Nvidia)驅動的美國超級計算機相比,中國計算機研究人員的性能提升了近10倍。 法新社表示,這項技術進步標志著中國朝著擺脫美國經濟制裁的方向邁出了一步。這一成就挑戰了美國制造芯片在先進科學研究領域的長期主導地位,同時也可能凸顯出華盛頓不斷升級的科技制裁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后果。研究人員認為,創新的軟件優化技術提高了中國設計的圖形
關鍵字:
中國芯片
有消息指出,拜登政府正準備對中國大陸生產成熟制程芯片(Legacy Chips)展開貿易調查,以應對這類產品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紐約時報》報導,由拜登政府啟動的調查最終可能導致美政府對這些陸制芯片,以及裝有這些芯片的產品實施關稅或進口禁令。不過,具體采取哪些決策,會由即將上任的川普總統決定,因為調查結果預計至少需要6個月才能出爐。美國政府先前已試圖限制中方取得最先進類型的半導體,以應對國安憂慮,但對于中方生產的成熟制程芯片,美方基本上未曾采取行動。而這些芯片仍然是推動大量產品運作的關鍵,包括智能型手
關鍵字:
中國芯片 301調查
6月13日,商務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介紹了今年5月份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情況。據何亞東介紹,5月當月,在一些積極因素的支撐下,中國貨物貿易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表現符合預期。從行業角度來看,消費類電子產品、家居產品、以及部分的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市場需求穩定。以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例,在渡過周期性低谷以后,電子產品逐步恢復增長,根據研究機構的統計,一季度手機、筆記本電腦全球出口量分別增長約10%和4%,復蘇回暖勢頭明顯。何亞東表示,在終端產品需求帶動下,5月份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進口金
關鍵字:
中國芯片 進口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公布數據,2023年中國集成電路(IC)進出口數量和金額均出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正在不斷提高本地芯片產量以應對未來長期發展。進口數據上,2023年中國累計進口集成電路4795億顆,較2022年下降10.8%;進口金額3494億美元,下降15.4%。此外,2023年中國二極管和類似半導體組件(普通商品芯片的代表)的進口量也下降了23.8%。圖片來源:海關總署在出口數據方面,2023年中國累計出口集成電路2678億顆,較2022年下降1.8%;出口金額13.60萬美元,下降10.1%
關鍵字:
中國芯片 進口 TrendForce
上周,一則外媒報道十分引人關注,根據投資銀行 Bernstein 的數據,目前,全球 40% 的 Arm 服務器在中國大陸使用。40%,這個比重還是很高的,之前沒有預料到,畢竟,無論是 CPU 架構 IP 開發和所有者,還是相關處理器在數據中心的應用,主要還是由美國和歐洲公司主導,包括 AWS,Ampere,Google,Fujitsu,Microsoft 和 Nvidia 在內的多家芯片、系統設備和互聯網企業都在開發或采用了基于 Arm 架構的 SoC,美國的大企業正在其數據中心中擴大 Arm 處理器的
關鍵字:
中國芯片
近日,中國海關公布了2023年5月全國進出口重點商品量值表(美元)。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出口數量分別為396.4億個和213億個,進出口金額總值分別為263.57億美元和98.34億美元。△全球半導體觀察根據海關數據整理累計今年前五個月(1-5月),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口1864.8億個,較2022年前5個月的2319.8億個同比下降19.6%;出口產品1034.3億個,較去年同期的1171.4億個億同比下降11.7%。從進出口總額來看,前5個月,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口總額1319億美元,同
關鍵字:
中國芯片
近日,海關總署公布了2023年3月全國進口重點商品量值表(美元值)。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出口數量分別為406.1億個和236.5億個,進出口總值分別為306.72億美元和131.05億美元。累計2023年前3個月(2023年1-3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產品無論從數量還是總值而言都有所下滑。從數量而言,今年前3個月,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產品1081.9億個,較2022年同期的1402.9億個同比下降22.9%;出口集成電路609.1億個,較2022年的704億個同比下降13.5%。從總產值而言
關鍵字:
中國芯片 進口
為緊跟國家科技戰略,最大化融合技術、產業和金融力量,“第五屆軟件定義晶上系統技術與產業聯盟大會”將在12月10-11日隆重舉行。大會以“攜手共建晶上系統‘芯’時代”為主題,采用線上直播形式,將邀請軟件定義晶上系統(SDSoW)聯盟首席科學家鄔江興等8名院士及業內專家作前沿科技報告,聚合政府、高校、企業和機構就SDSoW關鍵核心技術、工藝和設計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形成“政產學研用金”統一戰線,以前瞻性眼光助力中國芯片“換道超車”。立足國情,揚長避短近些年來,美國通過一系列對“卡脖子”關鍵技術的管控,嚴重阻礙
關鍵字:
SDSoW 中國芯片
近日,俄羅斯最大本土智能手機品牌BQ(Bright & Quick)就發布了一款入門級新機6868L
Wide。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可能對BQ并不太熟悉,其實Bright
Quick算得上是俄羅斯科技企業的代表,近幾年陸續推出手機、電視、家電、平板等一系列智能產品但和我們國內的華為不同的是,BQ在俄羅斯長期混跡于低端產品領域,憑借較低的價格優勢來走量。說回這款BQ的新機,該機的綜合配置放到國內市場來看的只能用將撿漏原始來形容了其搭載了一塊6.8寸的1600x720分辨率的LCD屏幕,制衡比
關鍵字:
俄羅斯 手機 中國芯片
1、翠展微電子:翠展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簡稱“翠展微電子”,成立于2018年4月,公司位于中國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區內。作為一家中國本土的汽車級功率器件與模擬集成電路設計銷售公司,公司立志打破進口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將翠展微電子打造成為新能源汽車半導體行業的中國品牌領軍企業。2、登臨科技:登臨科技成立于2017年11月,是一家專注于為新興計算領域提供高性能、高功效計算平臺的高科技企業。公司的產品是以芯片為核心的系統解決方案。總部位于中國上海,在中國成都設有全資子公司。登臨科技由
關鍵字:
中國芯片
近日,全球領先的嵌入式設計與服務廠商研華科技攜手國內領先芯片廠商上海兆芯(以下簡稱“兆芯”)舉辦的“中國芯助力安全可靠國產化”合作伙伴高峰論壇在深圳圓滿落幕。這是一場立足傳統產業視角,探索傳統行業國產化生態合作發展之道的行業盛會。本次會議,聚集了上海兆芯、深度科技、百敖軟件、長城信息、證通電子等行業人士,剖析中國芯片行業現狀、聚焦金融、能源、網安及工業多領域市場需求,構建芯片、核心板卡、設備、系統集成完整的生態鏈。生態協同:打造國產化時代共同體研華IoT嵌入式平臺事業群中國總經理許杰弘在開場致辭中表示,集
關鍵字:
中國芯片 系統集成 研華 兆芯
近日,美國智能手機廠商BLU宣布推出新款產品“BLU G8”,搭載了中國芯片廠商紫光展銳的虎賁SC9863A處理器,同時率先支持新一代安卓10,是全球第一批運行Google最新系統的手機。事實上,Google正式發布安卓10后的第一時間,紫光展銳就同步宣布,旗下三款手機芯片平臺虎賁SC9863A、SC9832E、SC7731E均實現了安卓10的系統升級,可支持智能終端廠商快速商用。
關鍵字:
BLU 中國芯片 SC9863A處理器
利用商業化IP來設計大規模的復雜系統是中國芯片設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種機遇。 利用商業化IP(硅知識產權)來設計大規模的復雜系統是中國芯片設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種機遇。原因有四點。 第一,IP核交易成為IC設計企業加快產品研發進程、提升產品質量的捷徑;第二,IP重用技術前景廣闊,受到IC設計企業的重視;第三,IP核已經成為IC設計企業的一種重要的知識產權;第四,我國擁有眾多的代工廠,為推廣國家IP核標準和復用提供了資源保證。 我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IP核 中國芯片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的最新報告,中國芯片市場的增長預期在今年達到經濟周期的頂峰,收入將同比增長20%達到517億美元,此后的兩年增長趨勢將冷卻下來。 2008年,中國芯片市場的增長將放緩到約18%,接著2009年的預期增長率是10%。到2010年,增長會加速重新達到14%。 本周早些時候,價格下降壓力和存貨過剩因素導致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對做出的全球芯片市場增長預期進行了修正,2007年預期增長率是6.4%,2008年的預期增長率是8.2%。 在過去的幾
關鍵字:
消費電子 中國芯片 消費電子
巨額供需缺口背后,是國內芯片產業發展急需突破的尷尬 “內地的芯片制造還有很大的擴充空間,海外風險投資者們對該領域的投資充滿了興趣。近幾年,他們也曾派專人考察,但由于沒有發現可投資項目,被迫‘打道回府’。”美國時代創投公司董事長馬啟元堅定地認為, “內地繼續發展芯片制造還需要‘內熱’的驅動。” 馬啟元是在2006年1月份上海半導體首腦峰會期間向《IT時代周刊》表露這番話的。這位國內芯片產業界響當當的人物,既是中芯國際的發起人和推動者,也親自參與國
關鍵字:
投資 消費電子設計 中國芯片 消費電子
中國芯片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中國芯片!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中國芯片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中國芯片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