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傳感器,打開五彩世界的電子眼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786.htm伴隨著數碼相機、帶有攝像頭的手機等電子設備風靡全球,人類已經進入了全民數碼影像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隨意地用影像記錄每一瞬間。帶領我們進入如此五彩斑斕世界的,就是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發明的CCD(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
百多年來,伴隨著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制作不斷取得突破,以及精密機械、化學技術的發展,照相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使用越來越方便。
但是,直到幾十年前,人們依然只能將影像記錄在膠片上。拍攝影像慢慢普及,但即時欣賞、分享、傳遞影像還非常困難。1969年,博伊爾和史密斯極富創意地發明了一種半導體裝置,可以把光學影像轉化為數字信號,這一裝置,就是CCD圖像傳感器。
CCD圖像傳感器的發明,實際上是應用愛因斯坦有關光電效應理論的結果,即光照射到某些物質上,能夠引起物質的電性質發生變化。但是從理論到實踐,道路卻并不平坦。科學家遇到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每一個點上因為光照而產生改變的大量電信號采集并且辨別出來。
經過多次試驗,博伊爾和史密斯終于解決了上述難題。他們采用一種高感光度的半導體材料,將光線照射導致的電信號變化轉換成數字信號,使得其高效存儲、編輯、傳輸都成為可能。簡單地說,CCD圖像傳感器就像是膠片一樣,有了它,人們就再不用耗時費力地去沖洗膠片了。
如今,CCD圖像傳感器除了大規模應用于數碼相機外,還廣泛應用于攝像機、掃描儀,以及工業領域等。此外,在醫學中為診斷疾病或進行顯微手術等而對人體內部進行的拍攝中,也大量應用了CCD圖像傳感器及相關設備。
“CCD是數碼相機的電子眼,它革新了攝影術,現在光可以被電子化地記錄下來,取代了膠片。這一數字形式極大地方便了對圖像的處理和發送,”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稱贊說,“無論是我們大海中深邃之地,還是宇宙中的遙遠之處,它都能給我們帶來水晶般清晰的影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