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榮的“中國芯”
錢學森 1935年赴美留學,1947年,錢學森已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1949年就被公認為火箭技術方面的權威學者。 錢學森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0多年,又被譽為是“在美國處于領導地位的第一位火箭專家”,金錢、地位、聲譽都有了。想念祖國錢學森: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可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錢學森的回國計劃受到嚴重的阻撓。美國海軍的一位領導人曾對美國負責出境的官員說:“我寧可把錢學森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錢學森至少值5個師的兵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711.htm接下來科學家受到“間諜”誣蔑,突然被逮捕,被關押,和無休止的折磨。1955年8月,在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關懷,通過外交斗爭,錢學森沖破美國當局的層層阻撓回到了祖國。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升上全世界的天空。
2001年9月,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成立。到2009年,尚德已經成為全球GW級太陽能光伏產品供應商。
2002年,中國第一條1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再無錫建成,10兆瓦,相當于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此前4年的總和,一舉將中國與世界光伏制造水平的差距縮短了15年。2009年9月,由尚德供貨的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電站——在寧夏石嘴山10兆瓦電站并網發電,成為新能源大規模綠化中國電網的標志性事件。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的五年間,各行各業的華僑華人歸國者近十八萬人,正是錢學森、陳宗基、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華羅庚等科學家回國,緩解了建國初期高科技人才緊缺的艱難局面,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展示國力的最初基礎。
不論是50年前科技精英,還是50年后科技精英,回國的理由都是一樣的,祖國在吸引你,那面五星紅旗在召喚你,母親在召喚,那是哭著喊著也一定要回來的。
3、一個少年——發奮讀書——為中華崛起
這個少年曾經看著長江南岸發呆、發愿。在那代人身上,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力量。
《逐日英雄施正榮》描寫施正榮如何踩高蹺走十多里路讀書。高蹺都是沒有錢買雨鞋,雨天鄉下道路泥濘不堪,站在高高的高蹺上,是技巧,不是平衡游戲。走一個多小時的艱苦的路,這不是走親戚喝喜酒,是去讀書。
1911年,“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成為在沈陽讀書的周恩來的動力。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成為施正榮們的動力和那個時代的印記。
1979年,施正榮被長春理工大學錄取,1983年,施正榮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錄取,1988年,施正榮被公派到澳大利亞留學。
成功后,某次在家鄉他自問自答,“企業能做多大就多大,我也可以享受生活。后來想想心放不下來,總要有人來,有眼界看得遠的人來關心這個事情,不然地球不就完啦?”
從學生時代開始,不論是讀書還是創業,這都是一個有大命題的人,這是一個有大境界的人。
當年長江邊發呆的少年,現如今的世界光伏的領袖,從義無反顧回國創業,到在紐交所上空升起五星紅旗,心中的命題是一樣的,被吸引的向往是一樣的,動力和榮譽是一樣的,——那面飄揚著的五星紅旗,以及一個少年情懷的國家榮譽和夢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