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瘋狂圈地:多晶硅過剩警報驟響
大部分開發商希望能以國有土地無償劃撥的方式,低成本獲得建設光伏電站所需的土地。在他們看來,如果通過征地的方式拿地,不僅費時費力,還會大幅提高建設成本,在當前的電價水平下,成本高企的光伏發電很難產生理想的投資收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601.htm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最近正在和當地政府協商辦理武威市24平方公里戈壁灘的用地手續。該公司一位人士表示,如果以每平方米14元的價格征地,則僅土地費用就超過3億元,項目很難盈利。
地方政府的著眼點則在于光伏電站建設產生的長期收益,以及對當地設備制造業產生的拉動,后者對地方稅收和就業的帶動作用更為明顯。對于建設光伏電站的土地,基本都是很難有其他利用價值的戈壁荒灘,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地方政府愿意采用無償劃撥的方式,幫助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土地使用權。
目前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上演的光伏圈地熱潮,還沒有給投資商和地方政府帶來現實收益,已經簽約的絕大部分項目仍處于前期準備階段,規劃使用的土地基本都未完成正式的劃轉手續。
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稱,由于光伏發電的電價政策尚不明朗,絕大部分項目的上網電價沒有確定,因為擔心收益水平具有不確定性,投資商不愿貿然開工建設。
而且即便開工建設,開發商也會分期開發,其占用的土地全部建成光伏電站,通常需要至少5年的時間。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稱,“圈而不發”的虛假繁榮,已經使光伏發電領域出現了泡沫。這種圈地,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企業將圈來的錢轉化為不動產,形成“釣魚工程”,以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名義圈到更多的資金。這些行為對于拉動經濟、促進就業和推動行業發展,都沒有產生實際作用。
“很多企業是在圈地和圈錢,而不是為了發電。”潘家華說。
規制
敦煌項目招標完成后,發改委曾多次召集企業、專家進行研究,但目前還沒有最終決定光伏發電的上網價格,也沒有決定建設多少電站。
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包括多晶硅產業在內的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采取措施,包括嚴格市場準入,強化環境監管,嚴格依法依規供地用地等。
在下游光伏發電領域正在進行的圈地運動是否正常,政府是否需要出面干預,這是兩個決定著行業發展,卻又難以找到統一答案的問題。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稱,光伏領域的圈地運動很難避免,在一個新興行業發展的初期,例如幾年前的IT領域,都會出現跑馬圈地的現象。而從現實因素看,很多電力企業的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以及常規發電項目的建設放緩,也使大量資金涌向剛剛興起的光伏發電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