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瘋狂圈地:多晶硅過剩警報驟響
龍源電力一位高層透露,在土地使用上,公司傾向于以比較低的價格獲得土地產權,而無償劃撥的方式僅能拿到使用權,無法獲得資產增值,在公司上市、項目轉讓時也可能會遇到法律方面的障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601.htm中廣核能源和羿飛公司初期計劃聯合開發的10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如今已基本落實。除敦煌外,在甘肅酒泉、內蒙古正藍旗等地,兩公司組成的聯合體都已與當地政府達成建設光伏發電場的框架協議。在土地方面,基本都是以“零地價”的方式獲得了土地使用權。
西部地區的地方國企,是逐鹿光伏發電市場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甘肅省政府下屬的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已經在武威市豐樂鎮空星墩灘一片24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開始建設4000噸/年的多晶硅項目,裝機容量1000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以及10兆瓦的光熱項目。在酒泉、張掖、嘉峪關三地,該公司還在規劃建設各10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
一些民營光伏電池制造企業出于延伸產業鏈和推廣使用自己產品的考慮,也已開始大舉圈地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無錫尚德日前與陜西省、青海省、寧夏石嘴山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擬建設總裝機容量達180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約300億元。該公司沒有披露項目涉及的土地情況,但業內人士估算,如果上述規劃項目全部建成,尚德總計使用的土地面積將超過50平方公里。
相關人士稱,按照目前的圈地速度,中國日照資源豐富且交通便利、臨近水源、并網方便的優質地區,將像幾年前的風電那樣,很快被“瓜分”完畢,而且大部分都被國企占領。
不過,一位外資發電企業的高層認為,中國適合建設光伏電站的沙漠戈壁很多,目前遠沒有圈完,也不會圈完。
虛實
中國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稱,一些企業將圈來的錢轉化為不動產,形成“釣魚工程”。
光伏電站的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光照資源。相同的技術設備,在光照條件好的地區能獲得更好的日照小時和日照強度,發出更多的電量,進而獲得更高的收入。
基于這一原則,投資商目前圈地的重點都是年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西部省份。這些地區有大量的沙漠戈壁,多年來一直無法開發利用,但由于光伏發電技術的成熟和成本下降,其適于建設大規模光伏電站的特點開始顯現,致力于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地方政府,也發現了“變廢為寶”的新機會。
投資商搶占優質資源的強烈愿望,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迫切心情形成合力,推動著原本人跡罕至的荒漠迅速成為企業爭搶的熱土。
敦煌市發改委一位官員稱,敦煌地區資源豐富,地域面積廣闊,光照條件好。“我們急切地盼望加快敦煌光伏電站的建設,希望有更多的企業來投資開發。”他說。
一家電力央企的內部人士稱,地方政府樂見多家企業前來圈地建設光伏電站,這樣能拉動地方經濟更快發展,也能利用企業之間的競爭,讓當地獲得更多收益。
評論